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蓝衫布履 书生本色──忆曾文渊(2)


    我曾拜读过曾文渊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评论集《小说风云》。他的《透视和描绘复杂的人生》一文,以精辟的论述对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给予很高的评价。在随后的全国第二届中篇小说评奖中,《人生》果然得奖,由此可见他眼光的锐利。曾文渊的评论文章十分注重对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作思想的把握,注意将作品放在作家创作思想的发展和创作道路的进程中加以考察。他的《相知·相识·相重》一文,论《保卫延安》和冯雪峰的评论,1983年6月9日在《文学报》发表后,杜鹏程两次写信给他,说文章“写得事实准确,见解深刻,而且挺有感情”,“是好文章”。同样,他的《八十年代上海风情录》一文,评程乃珊中篇小说,条分缕析地论述,既充分肯定小说的四个特点,同时善意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她创作上的弱点,如生活面较为狭窄、视野不够开阔而带来看问题不够准确等。程乃珊见文后,即电告文渊:文章写的很实在,同意所提意见,表示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文渊著文严谨,他不是那种像鲁迅先生说的“以为一做评论家,便可以高踞文坛”,更不是轻率地“速成和乱评”之类。他常与我谈起,“搞创作要有独创风格,搞评论要有独特见解”。
    文渊人缘好,口碑佳,文脉广。著名学者王元化信任他,把不少文稿和资料拜托他整理。林默涵也赏识他,从北京来电表明自己的文稿由曾文渊改定即可。在我的印象中,原《文学报》编委的一些老领导都知道文渊的才华,亦倍加器重。
    曾文渊年长我十几岁,是我敬重的老师,可他却从不这么认为。他谦虚地对我说“活到老,学到老。都是同事嘛,相互学习”,坚持不让我称他为老师。我无奈只能直呼老曾,他很高兴,亲切地叫我小陈,我感慨万分。我自知学疏才浅,腹内空空。平时读书看报遇不解之处,请教的老师就是文渊同志。
    曾文渊任《文学报》副总编辑,当了领导他更加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本色不变。一切应酬场合均与他无关,埋头工作搞学问是他的习惯 。他是《文学报》元老,对《文学报》有深厚的感情。晚年他身体一直不好,疾病缠身,长期住院,但他仍关心和热爱《文学报》,不时对报社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与有益的建议。作为厦大的一名学子,母校永远在他心中,每每念及便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言语中流露出无限的是眷恋和感恩。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和曾文渊从相识至他离世,整整33个春秋,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言犹不尽。我敬仰他的人品、文品和学者风范。我想起同事陆梅为他所作的挽联:“一生简朴书生本色系文坛,两袖清风蓝衫布履留风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