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虞翻之贬对士人的影响(2)


    要之,虞翻在直谏枉贬的境遇中,在人物品鉴风气的影响下,利用相人之术的文化传统,赋予“骨体”一词新的文化内蕴。从词源学意义而言,“傲骨”“媚骨”等从正反两方面表现气节含义的词很大程度上是由虞翻“自恨疏节,骨体不媚”之叹衍化而来。所以说,从“骨体不媚”生发的词的义项的流变、接受与虞翻直谏被贬的实践行为示范性来看,虞翻都对中国士人尚气传统作出了贡献。从先秦的孔孟、屈原,直到明代海瑞等人,这源远流长的气节相尚,虞翻的绍续与发扬之功是不能忽略的。
    知己意识在士人文化心态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往往产生于士人立功立言等理想落空的境遇,士人此时发出知己之叹,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与悲凉心态。虞翻被贬岭南多年以后,有“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的感叹。此番感叹,是希望后人理解他境遇的一种情感预设和期待,后人联系到自身遭遇时,往往引用虞翻故事表达共鸣,这样的例子如恒河沙数,主要体现在书序类、寄赠类(书信、赠序、诗歌等)、凭吊怀古主题三类作品中。
    士人在书序中对虞翻知己之叹的引用,往往与著书立说的立言意识结合在一起。如明人费元禄《甲秀园集自序》:“万一天下后世,得一有心人读之,因余之文以知余之人,爱其文而传之,万世之后,姓名不至黯然与秋草同折。虞仲翔所谓‘一人知己,足以不恨’。吾之精神魂魄,尤乐与周旋,又余之所不能不望于兹集之传也。”这种著书立言意识往往是一种当代不得志的愁闷体现,具有普遍性。与书序中的著述立言意识着重在寻找异代知己不同,寄赠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作者对当代寄赠对象的一种肯定及引为当代知己的心态。如明人王世懋《复王沂阳》:“虞仲翔,三国名士也,遭谗斥,且死曰‘死当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有一人知我者,足以不恨。’仆之遇足下,实知己矣。以仲翔所不能得者,仆何幸,乃得之足下哉。”士人还常将知己之叹融于吊古伤今之中。虞翻被贬交州,谪居广州光孝寺讲学,世称虞苑或虞园。每当有士人来此千年古刹,免不了吟诗作对以凭吊怀古。如清人梁以壮《虞翻园》:“放逐孤臣旧有园,空阶一立忆虞翻。欺人乱世寻常事,知己平生岂易言。”
    虞翻的知己之论具有原型意义,成为一种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当后人际遇与虞翻类似时,就很容易联想到这位先贤,能够与这位典型士人的经验产生共鸣。所以说,虞翻的知己之叹,具有超越个体意义,能够引起潜藏在士人心底深处的情感投射功能。
    如今,当我们谈到“媚骨”“骨气”等词汇,浮现在脑海的首先是它们的气节含义,原初语源意义已经被带有文化因子的引申意义所掩盖,虞翻对这些词汇的流变与发展是有过贡献的。虞翻的气节观与不屈的精神,受到了孔孟仁义学说的影响,也秉承了东汉高标风节的传统,经过如唐代韩愈的诗歌表达与李白的践行之后,越发为后人接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士人。岁月飘忽的历史长河中,虞翻的知己之论,也常在有着共通经历的士人群体心理之怅惘与失落时,产生新的心理慰藉力量。
    作者简介:罗昌繁,男,武汉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1级博士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三国两晋贬谪文化与文学》。 
    博士导师:武汉大学教授 尚永亮 
    通讯评委: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刘跃进  南京大学教授 程章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