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舍饭寺胡同忆趣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老北京一些胡同走向消亡,而这些胡同承载的历史、文化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想当年,老北京有一个以舍饭寺命名的胡同,颇为有趣。
    为什么叫舍饭寺呢?原来老北京的一些寺庙逢农历初一、十五都要舍饭,以救济城市的贫民,其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舍饭寺。
    舍饭寺位于现在西单商场对过儿,坐北朝南,后来在城市改扩建过程中拆除了。当时,这个庙冬天的时候每天早晨熬粥舍粥,城市的贫民都能去领。老老少少们拿着锅碗瓢盆,排成长队,等待施粥。不过,所谓“碗大盆大勺子有准儿”,一把勺子掌握着盛粥的多少。
    而这样舍饭的寺庙不止一个,有的小庙小寺在初一、十五或者腊八舍粥。最后一个停止舍粥的是卧佛寺。这个卧佛寺不是西山的卧佛寺,而是北京城里面的卧佛寺。恐怕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了,它当年的位置就在现在复兴门里的百盛购物中心附近。所在胡同叫卧佛寺街。据现在一位80多岁的老北京人讲,这个寺庙不大,但那是当时北京最后一个舍粥的庙,一直到吃混合面的时候、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还舍过粥饭。
    此外,白塔寺旁边有一个护国永清国音庵,这个庙更小,只有三个尼姑,也都舍过饭。当时这个庵位于观音寺胡同,逢初一、十五和腊八舍粥,一直坚持到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时期。
    那么,这些寺庙哪来的这些米面呢?其实都是善男信女施舍的。有句话叫“饱汉不忘饿汉饥”,一些心怀善念且稍有富余的人总是乐于给寺庙一些粮食。再加上当时寺庙里的和尚或者尼姑人数有限,吃不了,便拿出来做善事、舍粥饭。遗憾的是,舍饭寺关得比较早,现在只剩下名字了。
    在那样一个民不聊生、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些寺庙能够坚持舍粥、救济贫民,想来不禁让人感念动容。不管你是来自天南海北,抑或小家小户、各色人物,都能在寒冬腊月喝上一碗热粥果腹,北京的包容性可见一斑。
    3000多年的建城史、近千年的建都史,孕育了北京城的厚重与博大。毫不夸张地讲,包容已经内化为北京的一种气质,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仍然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向世人展现着独有的城市魅力。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