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社交媒体、用户、大数据、平台:观察网络文学的新维度


    关键词:网络文学 大数据分析
    中国网络文学已发展二十余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从印刷时代向网络时代转换过程中的文化心理与文学变迁,具有独特意义,但对此也不能拔高。仅从作品本身来看,网络文学总体而言有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写手游戏化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伦理的淡薄,一味迎合读者而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颇,文学储备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乏,对人性、人类命运等宏大主题缺乏关注与深度思考,商业写作的模式化与始终如一的欢乐叙事伤害了文学价值,生存体验的开掘与艺术想象的生成受到妨碍等。
    人们对网络文学的这些问题也都看得很清楚,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提升作品质量。不过,这些措施所体现的观念还停留在网络初创期甚至印刷文明时期,当下网络社会已经步入场景时代,网络文学在生产、传播与消费机制上都产生了相应变化,相关措施应进行针对性调整。
    “场景时代”是指随着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定位系统、传感器与数据处理这五要素的迅猛发展与紧密整合,通过对用户的空间环境、实时状态、生活习惯或其他“场景”因素的搜索、感知与数据分析,社会或企业能够提供在特定情境下针对特定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从而形成以“场景”为核心生活要素的时代。网络文学已经从传统的桌面互联网进入以移动网络为主的场景时代,其中社交媒体、用户、大数据与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网络文学的调整应该特别注意这些新的维度。
    1.“本章说”“抄书评”等网络现象的流行,意味着网络社区的共享式阅读成为普通大众文学生活的发生方式
    印刷文学语境中,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基本是单独的个体行为。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社区性,读写双方的活动在交往中展开,这是网络文学最重要的特点,并且在后来得到发展。实行VIP付费制以后,文学网站建立书评区,注重对读者共同体的营造。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这种交往模式得到更大发展。
    文学网站与各种阅读App尝试一些新的界面功能。其中广为关注的“本章说”受到视频文化中弹幕的影响,故又称“阅读弹幕”。“本章说”的特点就在于互动性更强。在“本章说”没有推出之前,读者的互动行为是中断的,需要退出章节界面转到讨论区进行评论,现在则可以根据剧情中的某个“槽点”及时评论或分享,读者评论数量大幅增长。
    网络文学这种越来越强的互动改变了文学的传统定义,我们不能只从文本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学,只是强调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也要从社区性来理解网络文学,加强网络文学的社区建设。
    网络文学的这种社区性实际上是当代文学生活的重要形式。文学生活强调文学日常的存在方式,突出文学对普通大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及社会文化的建构。在新媒介语境中,网络社区的共享式阅读,日渐成为普通大众文学生活的发生方式,大家一起写作、一起追文、一起分享、一起“吐槽”。非网文行业的人难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互动。这是网络文学魅力所在。
    阅读App的书友圈已经成为“Z世代”文学生活的聚居地,他们在书友圈里写评论、打分、催更,分享生活、发表原创故事、转载热门段子。在社交媒体强势介入文学活动的今天,网络作家也越来越重视吸纳读者的建议,俗称“抄书评”。一些比较红火的作品都大量借鉴网友评论,有的网文作者就经常逛书评区,从中获取写作灵感。
    2.网络文学的创作已经不只是作家自己的事,更是作家与读者的集体创作
    跟纸媒语境中的公众主要限于阅读、讨论不同,新媒介时代的公众成为推动文学生产、传播、消费重要的行动者。网络文学的创作已经不只是作家自己的事,更是作家与读者的集体创作。通过网站设计的书友圈、角色圈等,读者对原作内容进行大量的扩充与丰富。以“角色”为例,读者会直接参与到作品角色的完善中,补充人设图、人物标签、角色关系、大事记等。这种共创不只是停留于线上,甚至出现了针对故事本身、向现实“越境”的创作行为,呈现出“跨媒介叙事”“参加者社群化”与“现实替代感”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读者的参与已成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说”已是吸引读者追看的内容,传统的“追文族”变成了“追评族”。其中的一些精彩评论,其质量甚至高于作品本身,引来读者的大量回复。
    不过,读者的这种积极参与也需要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这变成了仅为商业利益服务的“免费劳动”,沦为一种疯狂追星的粉丝经济行为,通过营造用户至上、受众为王的幻象,超越生产与消费的二元性,让海量的消费者变成生产者,促成工作和闲暇之间边界的消融,从固定的生产地点转化到流动性、网络化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措施弱化其中的商业色彩,真正促成读者对作品正向的群体贡献,同时也可以鼓励读者参与网络文学的组织、编辑与审核。比如某些读书网站曾启动读者评审制度,采用“人海战术”进行审核,并给予读者适当奖励,取得了审核与监督的良好效果,相关的制度建设还可以进一步探索。
    3.依靠大数据分析,寻找“读什么”“为什么读”“何时读”“哪里读”“怎么读”“读了有何影响”等问题的答案
    场景时代也带来了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理论上,人们所有的网络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被记录,由此不断产生与更新海量的数据。但是,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并非指其庞大数量,更重要的是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性轨迹,从而能够对用户的未来行为与行业发展作出准确预测。大数据是与云计算联系在一起的。云计算能够有效地从纷繁复杂的各种数据中挖掘、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数据不仅仅是数字代码,更是能够产生重要价值的载体。
    由此就可以理解网络文学在实行VIP付费制若干年后为什么会突然尝试免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用户数量,特别是一些对价格敏感而对阅读体验要求不高的网络读者。在扩大用户群体的基础上,文学网站试图以流量换取广告投资,同时结合IP运营来进行谋利。其实,网络文学早期也尝试过广告模式,为何当时行不通呢?原因就在于缺乏现在这种成熟的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当时的网络广告跟电视、纸媒广告的差异不大,主要是一种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是一对多的广告。而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现在广告关注的是对有效用户的精准投放,是一对一的个性化定制。大数据分析是全样本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数量越多,产生的数据越多,产生的价值就越大,用户的个人数据由此成为商品。
    文学网站的大数据分析主要是为了商业利益,但也可以将之用于数字时代文学事业、文学生活的宏观控制与设计。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能够深入揭示国民当下文学生活的状况与规律,了解读者对文学关注的侧重点,文学生活一些重大却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读什么”“为什么读”“何时读”“哪里读”“怎么读”“读了有何影响”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答案。
    同时,这种研究的可靠性、真实度比较高,传统的抽样调查有较多的人为因素,而大数据主要是对读者在网络中留下的“痕迹”进行分析,这些日常的、不计其数的细微行为,往往能够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反映其潜在的偏好与意愿。大数据分析对从事文学生产与管理的相关部门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他们了解读者的真实审美需求、掌握普通大众的文化想象与社会文化建构的进程,预测行业发展,并作出相应的写作、管理或文化政策的调整。
    4.建设公共性文艺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实现数字共享
    新媒介语境中,文学网站组织、策划与运营新媒介时代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活动,并对文学形成强力制约,让网络文学的发展步入商业化的单向道。
    在场景时代,文学网站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成为“平台”。当下经济生活中的核心要素是各种应用平台,如手机上的各种App,是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把顾客、广告商、生产商、供应商等不同的用户汇聚在一起并运转起来。平台并不只是起到中介作用,而是成为新的生产组织中心,不仅资金都流经平台,所有交易信息与数据也都被平台所拥有。这种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文学平台为例,这些海量数据不仅产生重要的广告价值,也对网络作家形成强力制约,数据的积累形成他们的写作信用与等级体系,不但让他们与文学平台捆绑在一起,无法轻易离开,也不断促使他们及读者粉丝为提升信用而竭尽全力。
    平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这也为公共文艺平台的构建提供基础。平台数据公有化与平台私人属性具有深刻矛盾。文学活动形成的海量数据,源自成千上万的读者,是他们数字劳动的结果。这些数据显然具有公共性、社会性与共享性,但被平台拥有与垄断,成为其谋取利益的工具。数据与生产者之间产生了疏离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要取消商业平台,而是为非商业化的另类媒体提供了空间,指向数字共享与公共服务互联网的发展。有必要以超越资本的目标来重新组织平台,建设公共性文艺平台,为未来的文学事业奠定基础。文学生活的引领不仅体现在思想、政策的指引,也体现在对文艺平台的领导。
    总之,场景时代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挑战与机遇,重要的是摆脱传统思维,充分利用场景时代的特点,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黎杨全,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