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参考文献的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19 光明日报 吴正明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等。参考文献记录了科学的渊源,反映了某一课题的来龙去脉,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往开来,也显示了论文的起点、深度和广度。通过引用参考文献,可以将一篇论文与其他论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告诉读者,便于相关人员开拓视野,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共享成果;使 科研项目节省时间、资金,少走弯路,早出成果。另外,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也是作者对别人劳动的尊重和对知识产权的维护。 但是现在有些文章对参考文献的作用过于夸大。如:“参考文献的质量与数量,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术类科技期刊论文而言,已不存在如果撰写论文时未参考文献也可以不写《参考文献》之说”。有的期刊在征稿简则中要求参考文献数量一般10条/篇;还有的期刊甚至硬性规定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不予发表。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和规定,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不利于提高期刊的质量。 1、论文不一定都要参考文献。由王立名先生主编的《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中指出:“文后参考文献是现代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撰写论文时未参考文献也可以不写”。 比如,有些论文是施工经验的总结或先进技术的应用,如“采用压浆法处理断桩”、“高等级公路的实地定线”、“桩基沉井施工新工艺”等。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来源于实践,是作者亲自参与多项工程、经历多次失败、积累多年经验而逐步发现或掌握的,它们在公路建设中的确有指导意义或借鉴作用,而作者在撰写这些论文时并没有参考过任何文献,若硬要他们引用参考文献,的确是强人所难。还有的论文是作者亲自调查研究或直接参与改革的结晶,如“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何完善我国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施工监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工程变更”等。这些论文,对于深化相关行业的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有一定作用,而作者撰写这些论文时并没有参考过任何文献,硬要他们加上参考文献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没有参考文献而将这些有一定价值的论文打入“冷宫”的做法也有失公正。 2、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与作者的能力及论文的水平不是正比例关系。有人以为,“从参考文献的内容和数量可以看出作者是否掌握了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不管参考文献的水平如何高,那毕竟是别人的作品,与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的能力及论文的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你阅读过高水平的参考文献,并不意味着你和那些文献的作者一样,掌握了相关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正如你虽然看过不少名人的演出,自己却不一定会表演一样。相反,有一些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水平较高的人,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已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系统的专业知识也在他们的记忆中不可磨灭,他们在写某方面的论文时轻车熟路,不必旁征博引,就能笔下生辉。可见,参考文献的质量与数量,与作者的能力及论文的水平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由于过分夸大参考文献的作用,且有的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数量作了硬性规定,引起了一些负面效应: 1、有些参考文献与论文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由于有些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数量提出了硬性要求,导致有的作者不是先参考文献再撰写论文,而是写好论文后再补上参考文献。这样做虽然在参考文献的数量上满足了一些期刊编辑部的要求,但“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时有发生,引用参考文献几乎成了贴标签,这些参考文献不但没有对论文起到注解、说明和补充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引起读者反感。 2、参考文献太多太滥影响了期刊的信息密度。国家对不同类型期刊的信息密度有明确规定。有些期刊或因一些论文过于冗长,或因参考文献过多,导致信息密度达不到国家要求。如有的期刊所载论文只有3页,其中参考文献就占了整整一页。据笔者调查,对大部分的读者而言,除非某一特定领域的论文与他们本人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否则,他们阅读论文时是不会看参考文献的。由此可以看出,就大量的参考文献而言,它们的主要意义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维护方面。既然如此,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应将所有阅读过的文章和书籍都罗列到参考文献中,而只应将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内容的参考文献列入。对于那些众所周知的基础理论和家喻户晓的基本概念更没有必要旁征博引,以缩短论文的篇幅,增加期刊的信息含量。 因此,引用参考文献应该实事求是,编辑部不应对参考文献的数量作出硬性规定,不应以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作者能力和论文水平的标准。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公路与汽运》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资源意识”与“源头活水”
- 下一篇:一部按字母排序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