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危中寓机察大势 ——中国戏曲现状观察之二


    对于戏曲目前形势的研判,概而言之,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消亡论。持论者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背景入手,认为戏曲生存环境已极大改观,时过境迁,戏曲的消亡在所难免。二是繁荣论。持论者从国家重视文化的主观入手,认为社会进步、文化复兴为戏曲振兴提供了难得机遇,必然带来戏曲的更大繁荣。三是喜忧参半论。持论者既忧心于目下的困境,也企盼着未来的美好光景,对戏曲的明天持有一种亦忧亦喜的审慎乐观态度。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认定在各种两可的抉择中,戏曲的未来走向取决于当下的因应与努力,戏曲的命运最终掌握在戏曲人自己的手中。
    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上看问题,我们应当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艺者从“下九流”变成光荣的文艺工作者,成为国家的主人。戏曲艺术与共和国一同经历了风风雨雨,既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繁荣,也有“文革”时期的大萧条;既不断挣脱了各种历史恩怨,也收获着梦想、希望和成就,走过了一条曲折且也辉煌的道路。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广大戏剧工作者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无论是老艺术家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还是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戏曲事业的梯队结构已基本形成;无论是老戏重演、旧戏新编,还是新剧创作,一大批优秀演员、优秀剧目脱颖而出,中国戏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进步。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与科技进步相伴而生的生活节奏加快和传播方式的突变,都对戏曲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强大冲击。一是时代的急遽变迁,导致审美情趣的转移。社会热点频发,娱乐方式多样,戏曲日渐边缘,市场严重萎缩,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戏曲的兴趣大为减弱。二是政府经费投入和院团创收不足,导致人才的流失。戏曲艺人收入偏低,行业吸引力不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演员、作曲、导演、舞美等方面人才普遍缺乏。三是观念的落后,导致戏曲严重脱离时代。创作、评奖导向偏离戏曲本体,大量新剧目存活率不高,缺乏流传的经典唱段,也难以形成新的流派。四是忽视经营,导致生产与营销严重脱节。剧团普遍缺乏市场意识,较少考虑剧目生产的适销对路,尤其在观众严重分流的状况下,还一味以居高不下的票价来企图挽回票房的颓势,这无疑是饮鸩止渴之举。所有这一切,正日益助推并强化着戏曲生存现状的危机与困境。
    哈姆雷特的世纪之问:生存,还是死亡?再次成为值得戏曲界思考的问题。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现当代以来,中国戏曲就经历了三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外国戏剧和电影大量涌入中国,戏曲在人们眼里似乎变成了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这是一次社会性危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曲工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提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创作新编历史剧和大力发展现代戏的三并举方针,戏曲赢得了全方位跃升的黄金发展期,第一次危机解除。第二次危机是“文化大革命”,戏曲作为“牛鬼蛇神”的代言人被残酷地“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戏曲正常的发展进程遭到严重破坏。这次是政治性危机。粉碎“四人帮”,戏曲再解放,院团恢复、名家归队,旧戏重演、新戏迭出,戏曲艺术重获新生,迅速呈现出百花齐放、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第二次危机解除。第三次危机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信息时代的冲击,戏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这次是技术性危机。娱乐方式爆发性增长,老戏迷愤慨于看不到戏曲全盛时期的精湛演技,渐渐逃离剧场;青年人兴趣大挪移,索性不再染指,远离戏曲。如果说前两次危机是供给侧问题,解放艺术生产力就可以解决,那么新的危机则是供给与消费的双重危机,解决的途径更为复杂。此次戏曲危机何以破解,目前局势尚不明朗,或许正在酝酿成一场维系戏曲前途命运的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如果不能认清形势,视而不见、盲目乐观,或者消极应付、放任自流,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肯定会把技术性威胁演化为深层次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理性清醒和坚定的行动自觉,把貌似技术性的压力测试转化为一次激荡艺术更新的观念革命。这需要深入调研、对症下药,在危中见机、变挑战为机遇,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有针对性地在艺术生产与消费两端双向发力,尽快扭转戏曲直线坠落的被动局面。因而,我们既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解放艺术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又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深入落实包括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在内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政策举措,为戏曲未来拓展良好的发展空间;既要坚持不懈地承继优秀戏曲传统,原汁原味地演好传统剧目,又要在不损伤戏曲本体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借鉴各类艺术精华,努力对戏曲进行适应时代需求的艺术改造,构架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相生的通畅渠道;既要牢记戏曲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坚持到民间去、到基层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戏曲市场,又要积极培养潜在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让戏曲拥有足以支撑舞台的庞大知音族;既要脚踏实地精心推敲每一折剧目,倾情打磨每一场演出,最大限度地征服每一个观众,又要保持平常心,承认市场低迷是常态,不可期望值太高,无端幻想戏曲鼎盛时期常有的那种一票难求的爆满场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借鉴国外歌剧的成功实践,积极探索院团的结构性改革,把面向大众的通俗化演出和经典剧目的展示区分开来,在勠力开拓大众艺术市场的同时,培育并养成把欣赏传统艺术当作某种高雅审美行为的良好习惯,以精华稀缺的营销策略,靶向疗救、精准施策,让传统的经典文化鉴赏变成人们竞相追逐的、充满自豪感的艺术体验。
    中国戏曲走过了两千年的辉煌历程,有着深厚的文化沃土和忠实的拥趸群体。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古老的传统艺术确实有个如何因应时代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时代的课题和历史的使命正妥妥地交付给当代戏曲工作者。冲击就是警示,困境也是机遇,广大痴迷戏曲的从业人决不会逃避职责、放弃戏曲与时俱进的重建良机。相信有老一辈艺术家的含辛茹苦、精诚奉献,全力担当承前启后的传承重任,有正在各自院团挑大梁的中青年演员的敬业精进和拼搏进取,有老中青三代人的不懈坚守与开拓,一定能够开创出新时代戏曲舞台的新传奇。尤其是以5000年文化和14亿人口作基数,以极其庞大的铁杆戏迷作支撑,更有依托强大而成熟的欣赏主体在艺术品鉴中不断积累和张扬着的戏曲的无穷魅力,中国戏曲绝不缺少生存发展的广阔舞台。更何况,伴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嬗变,戏曲的鉴赏群体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着。仅就普遍地欣赏趣味而言,许多人正在从改革开放初期对西方文化的某种狂热状态中,开始向以回归传统文化为时尚的方向转变,这就是戏曲复兴的良好兆头。尽管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戏曲生长的大势仍在,戏曲应运而生、顺势而为的未来依然可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