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作家访谈:斯妤印象


    
    斯妤近照 
    斯妤这个名字是与散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从八十年代至今的十几年里,在从沉寂到喧嚣的中国散文文坛上,她那或清新明媚、温婉深 情,或激越率真、诡异莫测的散文,呈现了一处独特而瑰丽的风景。
    一个寒风乍起的傍晚,我敲响了斯妤的家门。当有一双温柔而明澈的眼睛的斯妤,亲切地坐在我面前的那张木椅上的时候,我有了一种仿佛认识她很久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她的那些坦白率真、令人难忘的散文已经使我熟悉了她。在她的身后是一面墙的书柜,我记起斯妤曾经这样写道:“如果说我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永远不要把我的书桌拿走,永远不要折断我的笔。让阳光涌进书房,让长青藤爬满对面的墙。让书架上屹立起一个又一个不朽的巨人。”
    眼前,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斯妤微笑着,坦白地说自己在生活中是个拘谨的人,有时显得过分认真。她还说,是生育了儿子,给了她一份成熟的坦然与开阔。当充满了母爱的斯妤指着一幅儿子5岁时画的一张图画,对我侃侃而谈的时候,我深深地理解了斯妤在她的一篇名为《生命·神启·爱》的散文中写下的一段话:“当我只作为自己存在的时候,我常常陷入对生命的怀疑,有时甚至渴望结束。但是,当我作为我孩子的导师、朋友、保姆而存在的时候,我甚至希望能活99岁,因为那样的话,在我孩子进入他一生中最黯淡的晚年时,我还能够陪伴他。”
    在那一个微雪的黄昏,随和、朴素、诚恳,充满了母爱光辉的斯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今天,如果把斯妤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散文的代表人物,应该是不为过的。她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和多种散文奖。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三卷本的《斯妤作品精华》。20多部散文集和小说集显示了她的文学才情和天赋。
    然而,依此来认识斯妤又过简单化了。斯妤认为自己属于那种经历简单,但内心感觉丰富的内醒型人。作为经历了“文革”的一代人中的一员,作为处于当代社会转型中林林总总的裂变与淘洗中的她,在理想和失落的矛盾与痛苦反思中,仍固执地探索,并握紧她一直追求的生命理想。这一切不能不来自一颗充满了生命激情和勇气的心灵,对于斯妤来说,平静的绿野下面永远有地火在奔走。
    而斯妤正是在她视若生命的文学中实践这一切。她说:“如果连文学艺术都不能带给我们片刻的飞翔,并且在这种片刻的飞翔中更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生存又怎么可能多少摆脱一点拘谨和沉闷,同时接近某种清澈和深邃?”
    起初,她以女性的细腻敏感和清新奇丽的文字,歌咏着真、善、美。阳光、山川、海洋、月色、爱情,带着梦幻的色彩如珠玑般散落在她的散文中,她写道:“小小的窗棂,窒息了多少黯淡的心灵?窗外,却是一片广袤清新的世界。”这便是她的第一本散文集的主题。这时,她的那些讴歌自然的优美流畅的散文,闪烁着唯美主义的和谐之光,读了令人身心一爽,而她那些发掘女性情感世界细致入微又荡气回肠的抒情散文,则更引起了众多女性读者的共鸣。斯妤说,是童年生活的那座闽南小镇滋养了她。福建多出散文家,那里的空气、阳光和人似乎都具有灵性,斯妤大约得益于此。
    以后,斯妤又以一批审视真实世界、真实人生、真实自我的散文凸现于文坛。
    于是有她的市井人物散文系列《斑驳人生》。在这里她向人们讲述了童年时代那座闽南小镇芸芸众生的故事。在这里斯妤将笔端切入这些卑微小人物复杂的人性,倾注了自己强烈的悲悯,这是一批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深思的精彩短章。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多年的积淀和思索之后,斯妤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荒诞系列”,将离奇的梦境和幻觉杂糅作品之中,以一种零落破碎的即兴式的表达方式,捕捉着现代都市生活中困扰而焦虑的神经。一个更为深沉的斯妤跃然纸上了。
    斯妤一直在不断地摸索、超越。这位主张文学内容与形式同构的女作家曾致信一位同行说:“(近来)痛感时代变迁,环境大异,人性流失,心灵困窘,原有的文体、形式、题旨、内蕴,都已不能完全传达当代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荒诞和错谬。”在斯妤看来,散文的亲历性已成了一种局限,无法涵盖纷繁复杂的百态人生,于是在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她毅然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她以一本《斯妤散文精选》放下了当今正被吵得沸沸扬扬的散文,转向小说创作。
       就这样,斯妤一连串的小说《出售哈欠的女人》、《红粉》、《风景》、《梦非梦》等诞生了。在这里她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真实。“既深刻又鲜活,既富于才情,又焕然一新。”在她的那篇颇受好评的《出售哈欠的女人》中,她讲述了一个来自乡间“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过去、没有前景”的女人突然进入现代城市后的一段荒诞经历。
    小说穿透都市生活的面具,以出售哈欠这一荒诞离奇的比喻以及人们对于哈欠的狂热需求,揭示了现代工商社会中人们的紧张、委琐、无奈和病态。在这些既富于奇思异想又贴近现实生活的交织中,斯妤驾轻就熟地把笔端切入了都市人们的生存本质。小说具有多重复合的意义。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斯妤曾经说,散文是心灵的颤动,散文是情感的皱折,散文是灵魂的呼吸。过去的十六年中,斯妤在她的散文中真诚地展现了自己心灵的轨迹,看来以后我们只能从她的小说中去阅读这一切了。祝福她和她的文学创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