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传统 培育自信——读《怡养涵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28 光明日报 沈云锁 参加讨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发掘和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对应的传统价值观念精华,并进一步加以时代化的解读和阐释,使之运用于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全过程。温小勇撰写的《怡养涵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从揭示关联、发掘提炼、汲取提升三个维度,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路进行了梳理。 第一,揭示和阐释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论基础。这本书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这一立场,以揭示和阐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关联作为谋篇起势的总基调,为丰富和充实既定主题确立了逻辑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不仅内含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指向和关怀,而且也包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滋养。作者认为,传统的以儒家伦理为主导和核心的价值观念本身就包含着值得持续开发的优秀成分,蕴含着有益于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培育的积极因子。诸如“克己复礼以为仁”的传统道德自律观念可以为强调权利本位和主体精神的现代公民意识提供良好的范本和可资利用的价值资源;修齐治平的传统道德理想与现代法治的“他律”环境充分结合,可以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以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更有利于推进当前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作者通过建立这一系列的“关联”,试图去达成一种共识——从国家目标、社会取向、公民准则三方面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因为具有了与传统价值观互通与契合的属性,从而实现了体现民族性和融入时代性的统一。 第二,发掘和提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的传统精华,是推动其实现当代转换的前置性工作。作者秉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耐心细致的爬梳整合,以联系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精华,对它们进行通俗化的解读和时代化的表达。作者提出,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相对接,传统价值观当中包含着中国人对富国强国的不懈追求、对民本理念的一脉相承、对明礼达仪的开明审视和对和谐价值观的深刻认同;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相呼应,传统价值观当中包含着中国人对自由的热切向往、对平等的感性认知、对公正的全方位探索和对法治的一系列主张;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相传承,传统价值观当中包含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敬业精神、立身治国的诚信规范和真诚宽厚的友善情怀。经过这样的“对接”“呼应”和“传承”,“传统”二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置于博物馆中的文物,也不再是硬邦邦的书本教条和夫子语录,而是被激活了的、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当中感受到的有温度有鲜活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第三,汲取和提升传统价值观念精华,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弘扬的有效路径。本书以接受和掌握“神圣遗产”的使命意识,将发掘和提炼的“成果”落实到当前培育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之中。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传统社会,调节着传统社会状态下人们的观念体系和行为特征。作者主张,要用传统价值观精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把握主旋律、扩大主渠道、增强感召力、实现大众化等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汲取精华并使之提升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浑然天成的统一整体,在“无隔”“无间”的状态下融入日常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之中。而在“无隔”“无间”上下功夫,就必须要注意结合时代的具体特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观变迁的历程,结合对国家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关注,结合对全社会致力于伟大复兴实践的关注,结合对全体公民生存状态、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关注,做好传统价值观的转换和提升,使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要熟悉和熟练运用互联网,通过树立“互联网+”思维,将虚拟与实际、理想与现实以多种手法呈现出来,以便获得积极的效果。可以说,在主旋律、主渠道、感召力和大众化等方面的改造和提升,是实现传统价值观“古为今用”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总之,激活传统的价值观念精华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有着深刻的可持续研究价值,需要认真梳理、深刻挖掘。传统,特别是经过鉴别、筛选之后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标志。而鉴别、筛选本身便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尽管只是一部探索和尝试之作,但贯穿全书的“弗失固有之血脉”的自觉意识和“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开创精神确实值得鼓励和肯定,在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本书的成果和作者的努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他们打开中国学另一扇窗
- 下一篇:刘慈欣谈引力波:未来长期对人类生活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