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专书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回顾,问题与讨论
    (一)专书语法研究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为纪念《马氏文通》100周年(1898-1998),南昌大学中文系孙力平等先生特意编纂了一份 《中国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1]。根据他们比较全面详尽的调查统计,一百年来中国 古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论文共约2700余篇。他们把这些文章分为18个大类,其中专书研究的 论文数量最多,共约502篇,约占19%;而在专题研究和断代研究中,还有不少文章是以专书 研究为基础的,如果把这些文章都计算在内,专书语法研究的数量就更多了。同时从发展速 度来看,若以20年为一个小的发展阶段,则专书语法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80、90年 代的作品。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动向。
    专书语法研究为什么发展迅速?初步考虑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专书语法研究为前辈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
    多年来我们的师辈一直倡导专书研究。仅就我个人的亲身感受来说,60年代初,陆志韦先 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古汉语室主任时,就亲自带领我们投身这项工作。70年代,吕叔 湘先生担任语言所所长期间,在给古汉语室的一封建议书中写道:“要对古代汉语进行 科学的研究,就要注意时代和地区的差别。对于这些差别,现在还只有一些零星的认识,还 缺少系统地探索的成果。要进行研究,现在还只能先拿一部一部的书做单位。一方面在同一 作品中找规律,一方面在作品与作品之间就一个个问题进行比较。”80年代,郭锡良先生在 《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一文中强调:“当前最需要提倡专书的语法研究和断代的语法研究 。三千多年来的汉语语法史必须建立在断代研究的基础上,而断代研究又需从专书语法研究 开始。”[2](P41)杨伯峻先生在为拙著《〈左传〉虚词研究》写的序言中,一开始就提出这 个问题:“我始终认为写一部汉语法史虽然是必要的,却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写好的。它不仅 需要作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还要在某些地区方言中作特异的语法研究。”杨先生认为这些 专书、专题研究会给汉语史的撰写奠下基石,“有无数块这类基石,便铺砌成建筑汉语语法 史的坚实地基。不这样,汉语语法史的高楼大厦便是建筑在泥沙之上”[3]。
    2.专书研究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通过师辈的教导和个人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取得趋于一致的看法:在语言研究过 程中,选例式的研究固然占有它一定的位置,但要深入全面了解不同时代汉语的特点,总结 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增强结论的科学性,关键是专书语言的穷尽性研究。专书语言研究是 纵向或横向的专题研究、汉语断代史、汉语发展史、汉语历史大词典……等系统工程的可靠 基石;是建立古汉语语法体系的必要准备;是检验自己或前人研究成果的锐利武器;也是汉 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由于大多数学者达成这样的共识,所以断代 专 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3.专书语法研究对个人是极好的锻炼
    研究人员通过专书研究这种解剖麻雀的方法可以受到极好的锻炼:第一步,由确定专书, 选择版本,进行校勘和标点,到整理好该书的电子版本和专书索引等;第二步,对专书的词 类和句法分别进行穷尽、量化的研究。至于编撰专书词典,有的学者在第二步工作开始之前 完成,有的则在第二步工作完成后进行,这要根据各人具体的条件而定。以上这些工作对于 研究者无疑是一个全面锻炼的过程。同时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在语法研究专业 方面将受到严格训练,还可能成为研究该部著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这项工作无论对语言学事 业或是对研究者个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专书语法研究工作表现出的特点和问题,对问题的讨论
    根据孙力平等先生的调查统计,专书语法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由上古至近代各个历史阶段 的许多古籍,说明这一工作已受到广泛的重视,这是十分可喜的;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 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专书研究发展不平衡,处于较严重的无序状态
    (1)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对传世文献的研究虽然铺的面相当广,但还有不少有代表性的古籍 (如《管子》、《汉书》等)至今研究不够或者尚无人问津。对同一专书的研究成果缺乏总结 、综合,没有系统化。同时对出土文献的语法特点研究得很不够,发表的文章尚只有少数几 篇。而国外有的学者对出土文献的语言特点相当重视,有关的文章不断问世(注:如日本大西克也先生近些年就发表了数篇关于出土文献的研究论文:《秦汉以前古汉语语法中的“主之谓”结构及其历史演变》(1994);《试释“是”》(1996);《并列连词“及”“与”在出土文献中的分布及上古汉语方言语法》(1998);《秦简语法札记二则》(1998)等。),这方面的研 究工作做得比较好。
    (2)从研究的内容上看,一方面,涉及的范围已大大拓宽;另一方面,仍存在着比例失调的 问题。请看以下统计数字:虚词,287篇,占专书语法研究文章总数的57%;实词,65篇,占 13%;语法结构,28篇,占5.6%;句式,91篇,占18.2%;复句,11篇,占2.2%;句群,3篇 ,占0.6%;其他,15篇,占3%。值得注意的是:
    ①实词虚词的研究比例失调,实词研究的文章太少。先说虚词研究的文章:它的数量占专 书语法研究文章总数的半数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先秦古籍中的虚词。由于上古时期虚词在汉 语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学者在较长时期里把注意力集中在先秦古籍虚词的研究上, 是有必要的。这类文章所讨论的大都是古籍中用法复杂的虚词,若能把它们的语法特点研究 清楚,对于大家进一步作历时或共时的专题研究,都十分有益。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对 这些用法复杂的虚词,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先秦古籍语法和虚词的研究决不是已经多余 ,而是还颇需继续努力。我们所说的比例失调,不是指虚词研究太多,而是说研究实词的文 章太少。应该指出,这些年来研究实词的文章呈上升趋势,但与虚词比较,分量却嫌太少。 特别是动词,它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乎大多数虚词都和它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动词与名词和形容词的关系也很密切。研究虚词应该与实词特别是动词的研究结合起来。 虽然这些年实词研究成果大多是动词方面的文章,但与动词的全局相比,无论深度或广度, 都还不够。形容词研究就更为薄弱。体词研究方面,量词较受重视,名词研究也做了一些, 但都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
    ②句法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更多。如果把上面统计中虚词和实词的文章算在一起,共占70%左 右,而语法结构、句式、复句、语段等总共才占30%。尽管对句法等问题的研究也是呈上升 趋势,但比起词类就明显失去了平衡。其中语段的研究尤显欠缺。同时从选题看,大多限于 一些“保留节目”,如“系词”、“判断句”、“被动句”、“动补句”、“比较句”等。 当然,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毫无疑问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问题具有永久性的研究价值,要 想比较彻底地理清这些问题的历史演变确实必须从断代专书入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极需 开拓新的领域,应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2.研究者各自为战、缺乏交流
    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很可能造成视野狭窄,思路闭塞,研究水平提高缓慢。当前有以下问题 应及时予以注意:
    (1)关于专书语法研究的基本要求
    第一,专书语法研究。专书语法研究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大致可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以 下各项内容并非每书必备,需要根据各书具体情况而定):
    ①句法部分。对专书的各种语法成分和语法结构都应认真调查研究,分门别类地进行讨论 。在分析句法结构的基础上概括出全书句型(包括单句和复句),在句型基础上概括出句群(或语段)特点。然后总结出全书规律性的语法特点和语言特色等。
    ②词类部分。应明确提出词类划分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在划分词类的基础上对各类词 特点和功能进行比较和描述;对各类词作出再分类并对各类词内部差异和重点词进行讨论; 总结出全书各类词的变化规律和特色等。
    ③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在研究句法和词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或多或少疑难。面对问题 须迎难而上,展开讨论。若一时解决不了,也应把问题公之于众。若疑难问题较多,可把它 们集中起来,写成专文或编纂成书。
    第二,专书词典(或可根据其特点称为专书语法词典)。
    基本要求:全书的词应无一遗漏地收入;标明词性;分析词的语法作用;分列词的义项; 每词的出现频率应有精确的统计数字;尽可能指出只在本书出现的词;对疑难点或有分歧之 处应扼要列出前人解释,并提出个人看法,……等。
    第三,必要时作出面向国内外的对该书的新注新译以及质量上乘的普及本、精选本等。
    第四,必要时还应对该书的作者、时代、社会背景、方言地区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关于专书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穷尽式的调查分析和描写。专书研究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不遗漏一个实例,不回避任 何难点。必要时对一些用法复杂的虚词或实词都应逐个调查研究,写出专篇。有些问题由于 资料限制等原因,一部专书解决不了,那就还需要参照同时代的其他著作,必要时还应在更 大的历史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观察探索。
    第二,运用计量语言学的方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定性分析和确切统计。数量统计 是计量语言学在语言描写中的具体运用;是区别统一与个别、质变与量变、主流与支流的重 要依据;是有巨大说服力的论证工具。
    第三,对于自己所使用的各种语法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义。在研究工作中应有自己所遵循的 严格语法体系而不自相矛盾。
    第四,对专书的版本(包括对该版本的选择、鉴别、校勘等)、作者、时代背景等应明确交 代个人的认识。
    第五,应认真了解并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这个问题我们决不可忽视。国外学 者常会提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新鲜问题和看法,即使我们可能不尽同意,但他们观察问题 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等,却常会给我们以启发。
    第六,至于研究者个人运用的具体方法,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当然是正常的, 重要的是应及时交流。目前大家都已积累或多或少的经验,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 们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方式交流研究方法和体会,促使专书研究的提高和发展。
    3.从事专书语言研究应有的思想准备
    从事专书语言研究,意味着要投身于艰难的持久战而不是一场速决战,对此要有充分的思 想准备。我们要努力作一名有识者、有志者、有为者。作一名有识者,就是不仅能充分认识 专书研究的意义,而且具有战略眼光,能从局部看到整体,从现在看到未来。作一名有志者 ,就是不仅有认识,而且决心付诸行动;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意志顽强,坚持不懈 。作一名有为者,就是不仅有行动、有成果,而且永不满足,精益求精;力求对事业多作贡 献,对同行对后人多提供信得过的“产品”。
    4.专书语言研究的理论性问题
    (1)专书语言研究与语言理论研究两者的关系。专书语言研究一定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同时 它又是语言理论研究的基础和保证。吕叔湘先生说:“语法书也好,研究论文也好,大体可 分两类。一类是研究理论的,研究体系的;一类是观察现象、发掘事实的。要问哪种工作重 要?很难讲。但是可以说需要更多的力量花到第二种工作上去,这也是科学研究的通例。搞 理论的人总是少些,多数人是做实验,刚好可配合。……如果一百个人中八十人搞理论,二 十人搞事实,我看配合不好,应该把这个比例倒过来。……多数人要自己动手搜集事实。而 搜集事实的人也不是对事实一点看法也没有。总之,每个人的工作都有一个重点。”[4]可 见对语言事实的发掘和描写与语言理论的研究工作,两者决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配合;不 是互相分离而是互不可少、各有侧重。从事专书研究工作决不意味着对理论研究不重视,而 是积极地为自己和他人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2)专书语言研究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专书研究是一种实践活动,它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需 进行理论的思维。从事专书语言研究,除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作 为总的指导原则之外,还需学习国内外现代语言学理论以及新的语法理论和方法,努力从中 吸取有益的东西。除此之外,系统论、符号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我们也很重要 。至于在研究过程中具体采用什么理论和方法,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有一条:无论选择什 么具体的理论或方法,都不宜奉若一字不能变易的经典,必须接受语言事实的检验。轻易地 一概否定或全盘照搬都是有害无益的。
    (3)努力根据汉语研究的实际作出方法上的创新和理论上的建树。理论是从实践中来,专书 研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理论的建树准备条件。正如吕先生上面所说,“搜集事实的人也不 是对事实一点看法也没有”,我体会这“看法”就包含着理论的建树。我们作为对第一手资 料进行深入发掘的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完全有条件从大量语言事实中概括 出规律,并给以理论性的解释,这也就是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 我们要自觉地强化理论意识,将专书语言研究和理论建树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思考,敢于提 出新的见解。同时在头脑中也经常要有“方法论”的意识,面对各种方法,不仅善于选择和 运用,更能努力根据汉语研究的实践作出方法上的创新。我们既要十分重视理论的指导,又 要十分重视用我们的研究实践不断对理论进行检验、修正、丰富和更新。即使对于当今的普 通 语言学理论也应本着这种态度。徐通锵先生说得好:“如果在具体语言的研究中难以用现行 的一般理论、方法、原则来解释,那就说明这种一般的理论、方法、原则还有待于改进,需 要用具体语言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成果去修正、丰富、发展这种一般的理论、方法和原则。” [5](P2)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必须建立起真正符合汉语实际的科学方法论和语言 理论体系,进而大大充实普通语言学理论。
    二、展望与建议
    展望21世纪,专书语法研究的发展可能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书语法研究将有更大发展,并推动其他研究项目。目前的情况是,专书研究 虽已初步全面展开,但还远未完成,已做完专书研究全过程的只是极少数。还有许多重要的 古籍应该研究而刚刚起步甚至尚未涉及,特别是大批出土文献研究得更少。至于汉魏以后直 到明清,还有许多作品的语言特点等待发掘。所有这些工作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专书 研究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重视,就我们所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的古代、近代汉语室都 在有组织地进行专书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近代汉语的博士生导师都要求自己的研 究生尽可能选择专书研究作为论文题目。看来这种情况在全国不会太少。因而可以预料,专 书研究的队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势必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与此同时,以专书研究为基础的纵向或横向的专题研究、断代语言研究、汉语发展史研究 、语法体系研究、历史语言大词典编纂等项目将与专书研究交叉进行。这些总体工程在初期 当 然不可能很成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它们在实践中定会逐步提高并不断向专书研究提出 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专书研究更好地深入地发展;两者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阶段。随着专书研究的大量完成,上述各项总体工程将逐步进入高潮。高水平的汉语 语法史、汉语发展史、汉语语法体系等重大成果将会问世;足以反映汉语词汇的产生、发展 与演变的历史大词典将会出台;汉语言学将建立起科学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普 通语言学将由于汉语言学的贡献而大放光彩。
    对两种以上专书的比较研究以及多学科对同一专书的综合研究将会逐步展开。随着专书研 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国汉学家的不断成长和增多,将会出现相当数量的中外学者合作 研究组织。中外学者合作的专书语言研究专著、中外文精良注本和译本,精选本和普及本等 将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国际范围内将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新的符合实际的高度评价。
    第三阶段。对两种以上专书的比较研究以及国内外合作的对中国古代专书进行多学科综合 研究的活动将会进一步开展并形成高潮。中外古代语言的比较研究也将日益发展。在已有成 绩的基础上,古汉语语法研究领域将会涌现我个人现在无法预料的新的研究课题,学术界乃 至全社会也将向它提出新的要求。
    根据专书语法研究的发展动向,为促使其更好地向前发展,我们建议:
    1.希望各有关单位领导进一步重视这项工作。现在已有一些单位的领导非常关注这方面的 工作,这是十分可喜的。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重视,无疑会起 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2.各级语言学会特别是各级古汉语研究会、古汉语语法研究会可望发挥很好的作用,如协 助研究者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对专书研究加以提倡和引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专书研究 的动态等,都将对学者大有益处。今后的专书研究除一人单干的方式外,势必会产生更多完 全是自愿结合的研究小组,因为专书研究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个人想要把它全部完成 ,几乎都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适时的学术交流还可为大家提供以文 会友、互相学习、彼此结识的机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目前有些学者自愿为大家编纂专书语言研究的论著目录索引,还有的自愿为大家编纂一 些重要古籍的逐字引得或电子版本,实在是功德无量。前者像南昌大学中文系孙力平等先 生所作的目录,虽然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却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欢迎。如果他们能坚持 下去,每隔一段时间就接着编一本,将对及时交流信息起到重要作用。更期盼有出版社愿意 出版它,那就为语言事业的发展做了大好事。后者像哈尔滨师范大学李波等先生编纂的《十 三经新索引》以及一些单位或学者个人编纂的诸多古籍的电子版本等。当前这类工作也需及 时交流信息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并进一步提高工作规格和质量。
    4.希望出版社与有关单位或负责人取得联系,通过制定出版计划起到实际上的组织和促进 作用。出版计划最好也能围绕专书形成一个系统,如:关于专书研究论著的目录索引,专书 的逐字引得,专书语法研究著作(单本专著或成套的丛书),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书语法研究论 文集,专书词典等。现在已有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出版社和负责人高瞻远瞩、积极主动、千 方百计地为这类赢利性不强但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亮起绿灯,他们在学者心目中树起了良好的 形象。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出版社和负责人加入到这个光荣的行列中来。
    5.研究者要努力提高驾驭电脑的本领,充分利用高科技为古汉语研究服务。新的科学技术 的广泛应用,正在社会各领域引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更应努力掌握新 的科学工具,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利益。事情很清楚: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不仅会加快 我们前进的步伐,而且将延长我们的科研寿命。
    为了迎接语言学事业将迅猛发展的21世纪,我不揣冒昧地提出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目的 是想引起同道们的注意,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使专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好。
    (附言:本文初稿曾先后得到郭锡良老师、董琨、宋绍年、李佐丰、殷国光、姚振武、刘利、邵永海、张猛、赵大明等先生指正多处,在2000年8月第五届全国古汉语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又得到与会学者不少宝贵意见: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孙力平等.中国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A].语言研究集刊(第七集)[C].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0.
    [2]郭锡良.古汉语语法研究刍议[A].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杨伯峻.序[A].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吕叔湘.扎扎实实作好语法研究[A].语法研究与探索(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 83.
    [5]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