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英文标题】Research Review on Qiang Native's Culture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作者简介】刘筝筝,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刘筝筝(1981-),女,河南商丘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
    【内容提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羌族的思想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研究比如释比、婚葬之俗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但亦有不足之处,如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
    【关 键 词】羌族/羌族文化/民俗特点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从1998年以来,对羌族的研究硕果可谓丰硕。在此,笔者拟对近十年来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不足之处,在此肯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思想文化方面
    在研究羌族思想文化方面,高恒天、汤剑波两位先生通过对秦汉时代羌族人民的道德生活方面的研究认为,羌族分离和分立其部落的风尚在促使其支分、繁多、广泛分布的同时,也使其道德生活表现为以崇尚“豪强”为特色的功利主义和“窝里斗”。在政治权力继承方面,嫡长子世袭已成为新的道德规范;在婚姻道德方面,婚前性自由、一夫一妻制、多妻和转房现象等具有道德合法性[1]。杨健吾先生却认为,羌族社会伦理思想具有独特的氏族形式,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作品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社会观念以及伦理观念,这些构成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主流[2]。
    徐铭先生从解析羌族白石钟信仰方面入手,得出羌人在与汉人的接触过程中,多数人受汉人民间信仰影响,信仰的神灵增多(以前只是白石钟信仰),祭祀也以原来的部落为重转变为以家庭为主,但是其宗教制度与祭仪仍保留羌族固有的特色[3]。邓宏烈先生从西方传教士的眼光进行考查认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羌族中的传播可谓是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中的一颗流星,基督福音的“圣灵”与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按照各自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和经验认知,对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分别做出不同的阐释[4]。
    在羌族生活中,法律的研究方面亦取得一定成就。龙大轩从历史长河中来考查羌族诉讼习惯法,他将习惯法的历史进程分为独立运行、国家法对诉讼习惯法的介入、国家对诉讼习惯法的挤压、彼长此消长等四个阶段[5]。李鸣通过分析羌族继承习惯法得出:无论是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还是对继承关系的法律调整,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得到羌民的普遍承认和严格遵循,在羌族地已发挥积极作用[6]。龙大轩得出羌族民约的习惯法特征:首先具有浓郁的民族独特性;其次,相对国家制宪法而言它具有依赖补充性;最后,它也具有执行性[7]。在我国,对羌族习惯法的研究显然处于尝试阶段,但研究成果却较为显著。申秀清认为:羌族宗教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保护思想,在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能为解决当今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提供一些启示和价值[8]。
    二、民俗研究方面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经师的一种称呼。于一先生认为,释比是羌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在羌民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地位。依照羌人的生死观,人死后其灵魂永不消亡,生者要为其送别,释比自然成为丧葬礼仪不可缺少的角色[9]。余跃明则将释比看成是羌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释比文化与羌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释比也同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但由于释比收徒和盖卦的施受内容规程的严格而保密致使释比及释比文化凸显一种神秘性[10]。周毓华对在羌族原始宗教及其民族文化、生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释比”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大成者[11]。
    在舞蹈研究方面,杨莉女士认为,几千年来的羌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以“体态符号”的形式传承至今,是“舞蹈活化石”[12]。罗雄岩先生得出,羌族许多民间舞蹈形式多是在“释比”主持下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的,并提出一系列动态保护和开发羌族舞蹈的思想[13]。秀花、刘伟两人认为,羌族舞蹈具有的历史沉淀、文化特征及其风格提醒我们,如果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就能使这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为羌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14]。
    关于羌族的工艺文化,张犇从羌族人民生活中的“云云鞋”来谈起,认为其既有精神诉求和实用性,还含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它形成的独有的属于羌民族心理的文化品格,是羌族生存观总思想的延续[15]。王世琴钟情于羌绣,认为羌秀是我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所独有的羌家风情及其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6]。罗徕从刺绣和剪纸两个方面来谈羌族的民间艺术产品的功能、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并且指出民间刺绣和剪纸在现代文化中还有提升的前景空间[17]。
    羌族的婚葬习俗亦具有文化内涵。马宁先生从羌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羌族婚礼的形成及其特征来看羌族婚俗的深层文化内涵认为,其婚俗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羌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伦理道德的寄托物[18]。王国基先生认为,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氏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和悬棺葬等丧葬习俗,它们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19]。马宁先生又从羌族火葬中得出其习俗的来源、演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20]。
    另外,马宁先生还发现羌族有“挂红”习俗。他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认为这是羌族特有的、厚重的民族文化习俗[21]。
    蔡文君、杜学元二人着眼于民俗与教育的关系,论述了羌族民俗所蕴涵的丰富的教育特质。在此基础上二人还阐述了羌民俗教育对羌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的适应性、局限性及它所面临的现时挑战[22]。杨国君先生亲自进行调查,从丹巴羌族的居室、饮食、服饰、刺绣、民歌、舞蹈等方面进行第一手调查,证明了丹巴羌族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民风民俗,与其他民族有显著区别[23]。
    三、其它方面
    马成富、郭娅二人对羌族的传统艺术释比戏和花灯戏进行了考查,考证出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并探讨了两种戏的艺术特色[24]。康保成先生将羌姆与藏戏进行了比较得出。藏戏是典型的佛教戏剧,而羌姆(也即金刚舞)是佛教战胜苯教的产物,所以两者有着渊源关系[25]。
    刘家强、杨立壮等人通过对羌族生育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考查认为,羌族原始宗教中所蕴含的现代生育文化理念受到严重挑战,国家法与羌族的习惯法、民族信仰形成了直接冲突。他们提出应从历史的视角与现实的基础为基点构建利益导向机制[26]。
    庄春辉先生对藏羌古碉群进行研究后认为素有“碉的世界,碉的海洋”之称的川西高原,沉淀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最好、历史沉淀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极高的民族、历史、考古等科研价值[27]。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亦有不足之处,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但随着学科向边缘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一个立体的羌族文化全貌将会呈现放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 高恒天,汤剑波.秦汉时代之羌族道德生活[J].青海民族研究,2006,(4).
    [2] 杨健吾.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简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5,(4).
    [3] 徐铭.羌族白石信仰解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4] 邓宏烈.西方传教士眼中的羌族神话信仰[J].贵州民族研究,2006,(5).
    [5] 龙大轩.羌族诉讼习惯法的历史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 李鸣.羌族继承习惯法试析[J].政法论坛,2004,(3).
    [7] 龙大轩.羌族民约的习惯法特征[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1).
    [8] 申秀清.简论羌族宗教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6,(2).
    [9] 于一.羌族释比与丧葬[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0] 余跃明.释比——羌文化的《大百科全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1] 周毓华.羌族原始宗教中的“释比”[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2] 杨莉.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
    [13] 罗雄岩.羌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
    [14] 秀花,刘伟.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15] 张犇.论羌族“云云鞋”的装饰纹样与其生存观的关系[J].装饰,2006,(5).
    [16] 王世琴.羌绣——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17] 罗徕.谈羌族民间刺绣和剪纸艺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
    [18] 马宁.羌族婚俗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9] 王国基.古奇异趣羌藏俗[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20] 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1] 马宁.宗教人类学视野下的羌族“挂红”习俗[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2] 蔡文君,杜学元.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2005,(6).
    [23] 杨国君.丹巴羌族的民俗文化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4] 马成富,郭娅.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及艺术特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
    [25] 康保成.羌姆角色扮演的象征意义及其与藏戏的关系[J].民族艺术,2003,(4).
    [26] 刘家强,杨立壮,蒋华,唐代盛.羌族生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
    [27] 庄春辉.川西高原的藏羌古碉群[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4,(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