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直斋书目解题》的目录学价值


    摘 要: 《直斋书录解题》为南宋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所撰,是私家藏书目录史上的里程碑。本文从其图书分类的体系的创新、考镜学术源流、辨别版本真伪等方面探讨它在目录学上的价值。
    关键词: 《直斋书目解题》 陈振孙 目录学 价值
    《直斋书录解题》原书五十六卷,今传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陈振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曾在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做官。这些地方出版业发达,因此他藏书十分丰富。《癸辛杂识》称:“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馀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①经近二十年的辛勤努力,陈氏仿《郡斋读书志》编成《直斋书录解题》。它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其述作者生平,撮每书大旨,考证讹谬,品评得失,对于辨别学术源流具有指示门径的作用。
    一、图书分类体系的创新
    《直斋书目解题》承袭了隋唐以来目录学正统派的四部分类法,全书共分五十三类,在两宋官修书目基础上调整增补了门类。具体分为经录十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语孟类、谶纬类、经解类、小学类。史录十六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起居注类、诏令类、伪史类、杂史类、典故类、职官类、礼注类、时令类、传记类、法令类、谱牒类、目录类、地理类。子录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农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神仙类、释氏类、兵书类、历象类、阴阳家类、卜筮类、形法类、医书类、音乐类、杂艺术、类书类。集录七类:楚辞类、总集类、别集类、诗集类、歌词类、章奏类、文史类。
    在类目的设置上,陈振孙根据时代的变化设置了相应的类目,并对他新创的类目写了小序加以说明,体现了他在目录学上的创新精神。
    (一)语孟类小序
    卷三语孟类小序云:“前志《孟子》本列于儒家,然赵歧固尝以为则象《论语》矣。自韩文公称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咸曰孔、孟。孟子之书,固非荀、扬以降所可同日语也。今国家设科取士,《语》、《孟》并列为经,而程氏诸儒训解二书常相表里,故今合为一类。”该序阐明了语孟合为一类的原因。由于宋人已尊《孟子》为经,分类亦应改变,因此陈氏创设的此类目,此后各家相沿,遂为定制。
    (二)起居类小序
    卷四起居注类小序云:“《唐志》起居注类,实录、诏令皆附焉。今惟存《穆天子传》及《唐创业起居注》二种,余皆不存。故用《中兴馆阁书目》例,与实录共为一类,而别出诏令。”此序即论起居注类之因革。既继承了过去目录学的传统,又有所创新,根据现有藏书性质和便于利用的原则,把实录并入“起居注类”里,而从其中别出“诏令”作为一个新的类目。“诏令类”亦是陈振孙首创,在古代图书分类学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时令类小序
    卷六时令类小序云:“前史时令之书,皆入‘子部农家类’。今案诸书上自国家典礼,下及里间风俗悉载之,不专农事也。故《中兴馆阁书目》别为一类,列之‘史部’,是矣。今从之。”此序说明陈氏从子部农家中别出时令类书,在史部中设置了时令类的原因。后世有以时令之书不多,仍入农家,或散入他类。
    (四)音乐类小序
    卷十四音乐类小序云:“刘欲、班固虽以《礼》、《乐》著之六艺略,要皆非孔氏之旧也,然《三礼》至今行于世,犹是先秦旧传。而所谓《乐》六家者,影响不复存矣。窦公之《大司农乐章》既已见于《周礼》,河间献王之《乐记》亦已录于《小戴》,则古乐已不复有书。而前志相承,乃取乐府、教坊、琵琶、揭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郑子敬氏《书目》独不然,其为说曰:仪注、编年各自为类,不得附于《礼》、《春秋》,则后之乐书,固不得列于六艺。今从之,而著于子录杂艺之前。”陈振孙借鉴郑子敬氏《书目》分类原则,认为不应该把民间的音乐并入古代乐经中去。因此,他在杂艺类前设立了音乐类,把后代有关音乐的书籍从经部中划出,列入子部,可说是图书分类史中的一大突破。
    此外,法令、奏议、典故、别史等类目的编定都是从陈振孙开始的,宋代以后公、私书目多仿此而立类。
    二、考镜学术源流
    目录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分类,次者在于著录(包括对每种书的小注、解题或题要),通过分类、著录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直斋书录解题》的解题,言简意赅,涉及内容广泛,但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大致论及作者、书的价值、内容、取材、真伪、撰述时间、学术源流、图书版本等,使书目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一)对作者的评价
    《指直斋书目解题》介绍作者的通例为:朝代、官职、籍贯、姓名、字号五项连书。如《解题》卷一易类《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魏尚书郎山阳王弼辅嗣注上、下《经》,撰《略例》。”《周易正义》十三卷:“唐国子祭酒冀州孔颖达仲达撰。”宋朝人则省去朝代。如《解题》卷二书类《书辨讹》七卷:“枢密院编修官莆田郑樵渔仲撰。”等多是此例。
    在介绍作者之外,《解题》还对他们进行品评,且比较中肯。如卷四正史类《史记》条评左氏、庄子、屈原及司马迁为“豪杰特起之士”。评杜预为“左氏忠臣”②,颜师古为“班氏忠臣”③,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学术成就。
    《直斋书录解题》还包括对作者的考辨,包括辨真实作者和考辨存疑作者两个方面。如《解题》卷四正史类《后汉志》三十卷:“晋秘书监河内司马彪绍统撰,梁刻令平原刘昭宣卿补注。蔚宗本书,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书纪传共九十卷,盖未尝有志也。刘昭所注,乃司马彪《续汉书》之《八志》尔,序文固云:‘范志今网,乃借旧志以补之。’其与范氏纪传,自别为一书,其后纪传孤行,而志不显,至本朝乾兴初,判国子监孙爽,始建议校勘。但云补亡补网,而不著其为彪书也。《馆阁书目》乃直以百二十卷并称蔚宗撰,益非是。今考章怀注所引,称《续汉志》者,文与今志同,信其为彪书不疑。”此例即为考辨传世《后汉书》八志的真实作者。考辨存疑,如《解题》卷十四杂艺类《法书撮要》十卷:“吴兴蔡贵山父撰,以书家事实,分门条类,亦无所发明。淳熙中人,云绍圣御史之孙,吾乡不闻有此人也,当考。”
    (二)对作品成就的评价
    此部分可以说是《直斋书录解题》的主题部分,真知灼见颇多,可见陈氏对此用力最多,因而也最有创获。善于从著作的最佳角度切入,这是陈振孙品评的一个特点。如司马迁的《史记》,陈氏从“史”的角度高度评价司马迁的创造才能:“窃尝谓著书立言,述旧易,作古难。六艺之后,有四人焉;摭实而有文采者,左氏也;凭虚而有理致者,庄子也;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而子长易编年而为纪传,皆前未有其比,后可以为法,非豪杰特起之士,其孰能之?”④
    力求公允、辩证、褒贬得当,这是陈振孙品评的另一特点。如对《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既肯定其所长:“中兴以来庶事草创,网罗遗逸,中秘所藏,视前世独无歉焉,殆且过之。”又指出其所短:“其间考究疏谬,亦不免焉。”对颇为人诟病的《卢仝集》三卷,在揭短之后又不掩其长:“其诗古怪,而《女儿集(曲)》、《小妇吟》、《有所思》诸篇,辄妩媚艳冶。”对韩愈弟子樊宗师的文集流于晦涩的文风则专攻其短:“今所存才数篇耳,读之殆不可句”,“孔子曰‘辞达而已矣’,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没弗传也宜哉。”
    评语精当,有经典性,这是陈氏品评的第三个特点。他首次发现柳永《乐章集》在艺术上和内容上的主要特色,并高扬其羁旅词的艺术造诣:“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这样的品评虽不多见,却是一字千金,具有经典型,是全书品鉴作品高水平的标志,至今仍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此外,陈氏为品评汪藻《浮溪集》而论及四六文的流变,在黄伯思《校定楚辞》十卷叙录中引用了黄氏序言对《楚辞》特点极具概括力的叙说,等等,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经典性,不过或隐晦,或引述成说而已。
    三、辨别版本真伪
    考辨伪书,始于汉代。刘歆《七略》和班固《艺文志》即重辨伪。至宋代,由于雕版印刷的兴盛,图书制作较易,嗜利之徒便大肆作伪。辨伪之学亦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涌现出了一批辨伪专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亦极尽辨伪之事,考辨出一大批伪书,其所采取的辨伪方法亦较科学。
    (一)根据历代书目著录的情况考辨古籍的真伪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辨古籍的真伪: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从前志著录,而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从今本与旧志所说之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从前志明言其为伪书,而信其说。
    (二)根据彼时人未见此书而断其辨伪
    《解题》卷七传记类《飞燕外传》一卷:“称汉河东都尉伶玄子于撰。自言与扬雄同时,而史无所见。或云伪书也。”
    (三)根据书的来历辨伪
    就是说无论有没有旧本,只要是今本来历不明的,就可以判定它是伪书或可疑。如《解题》卷二书类《汲冢周书》卷十:“晋五经博士孔晁注。……相传以为孔子删书所余者,未必然也。文体与古书不类,似战国后人依仿为之者。
    (四)根据书中所载内容与史事不符进行辨伪
    根据书中所载内容与史事不符来进行辨伪。若书中出现与其时代不相符的内容,即可断定其书为伪。可分以下几点:从用后代之地名辨之;从用后代之朝代名辨之;从用后代之事实辨之;从用后代之法制辨之。
    (五)从抄袭旧文处辨伪
    从抄袭旧文处辨伪,如《解题》卷十四杂艺类《兰亭考》十二卷:“……此书累十余卷,不过为晋人一遗帖,自是作无益,玩物丧志,本无足云。其中所录诸家跋语,有昭然伪妄而不能辨者,未暇疏举。”此从剽窃前文处辨伪。
    此外还可以根据佚文辨伪,根据古籍文辞、文体和文法辨伪,从思想体系以及传授家法方面辨伪,用文献互证的方法辨伪,等等。可见《直斋书录解题》的辨伪方法已经十分全面。
    注释: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春秋类《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2.
    ③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正史类《汉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7.
    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正史类《汉书》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68.
    参考文献:
    [1]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商务印书馆,1957.
    [3]张守卫.论《直斋书目解题》著录的内容和价值.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5).
    [4]吕冕.浅论《直斋书目解题》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