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作家印象 >

菲利普·罗斯:“伟大的美国小说”创造者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美国三部曲”
    
    2018年5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去世,享年85岁。罗斯的溘然长逝,使世人的目光再次投注到这位独具风格的美国小说家身上。在长达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罗斯创作了大量揭露美国社会状况的作品,其中尤以展现美国宗教、文化和种族等尖锐冲突的“美国三部曲”最具代表性。
    美国是怎样的?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否也显现在文学作品中?7月31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但汉松做客新京报·文化客厅第44期,与读者分享美国文坛神话菲利普·罗斯的“奇人异事”,并解读他笔下美国人精神生活的“病理切片”。
    
    英美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
    “美国三部曲”隐喻美国梦的破灭
    “借这个机会,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重读罗斯这些关于美国的小说,他的小说对美国社会做出了非常准确的诊断。”但汉松以改写罗斯小说《人性的污秽》中的一句话,来形容罗斯在揭露美国社会现状时表现出的准确性——“你还是得承认这个作家是自多斯·帕索斯以来揭露美国最透彻的人,他把一支温度计插进了这个国家的屁眼,菲利普·罗斯的美国。”
    “用温度计插进屁眼”虽然看起来粗鲁、低俗又让人不安,却形象地将美国比拟为一个发高烧的国家,其狂热需要用体温计测量。同时,这个表述也在暗示罗斯的写作是用文字将美国历史触目惊心的深层次结构表现出来。
    在但汉松心中,“美国三部曲”排在罗斯小说的首位。“美国三部曲”包括《美国牧歌》《背叛》和《人性的污秽》三部小说,创作于罗斯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之后。因为婚姻的失败和前妻的指责,罗斯陷入消沉,甚至为此去看心理医生。但他的创作却在这一时期发生质的飞越,在短短几年内陆续创作出规模宏大、旨趣高深的“三部曲”,以一种聚焦式的历史思维和悲观压抑的叙事基调重新审视对自己影响巨大的五六十年代。
    内森·祖克曼是罗斯的小说中常见的主人公,“美国三部曲”也不例外。内森·祖克曼在“美国三部曲”中不仅承担叙述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位倾听者。通过交谈、查证和想象,内森·祖克曼探寻主人公意识深处的秘密。但汉松认为,“祖克曼承担着小说家镜像的角色,罗斯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其上,以此探寻美国悲剧人物内心的秘密。”
    
    “美国三部曲”
    “美国三部曲”塑造了三位现代悲剧意义上的反英雄:“瑞典佬”利沃夫、艾拉、科尔曼·西尔克。他们或多或少都承载了各自所生活时代的命运,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同时也是被时代所裹挟和绑架的人,他们的命运被这个时代所塑造,即便他们想反抗,最终也无能为力。
    “美国完全是靠神话构建的国家,成为美国人,在于你相信这套美国梦的修辞。”但汉松以《美国牧歌》为例说明美国梦的破灭。他认为,《美国牧歌》是一部关于“失乐园”的小说,天真的“瑞典佬”利沃夫身上集中展现了美国梦变成美国噩梦的过程,让读者意识到美国式的天真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虚构。
    当代美国文坛当之无愧的巨擘
    菲利普•罗斯在美国当代文学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不少人都会援引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论断——“我所知的仍在写作的美国作家中,有四位配得我们的赞颂,他们写出了我们时代的风格,每个人都留下了载入史册的作品。他们是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科马克•麦卡锡,还有唐•德里罗。”这个论断被不断引用,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美国当代文学的批评表述。
    罗斯在美国文学正典中的核心地位,从他所获得的文学奖项也能看出。26岁时,罗斯推出第一部小说《再见,哥伦布》,次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轰动美国文坛。此后罗斯陆续获得了普利策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福克纳笔会奖、普利策奖、索尔·贝娄奖等美国文学奖,并获得包括弗兰克·卡夫卡奖、国际布克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等在内的众多国际文学大奖,但唯独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菲利普·罗斯
    “罗斯在文学上是典型的高开高走,年纪轻轻便已成名,并将声誉保持到了逝世,除了诺贝尔文学奖,罗斯所能得到的文学奖恐怕他都拿过了。”有如此多的奖项加持,罗斯作为美国当代最伟大作家的声誉也就实至名归了。另外,从“美国文库”对罗斯的待遇,也能看出罗斯在美国当代文坛的地位。“美国文库”一般只收录最伟大的可以流传后世的作家,罗斯在还活着时便入选“美国文库”,成为继索尔·贝娄和尤多拉·韦尔蒂之后第三位在世时被收入“美国文库”出版作品全集的美国作家。
    2005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要求200位作家、评论家、编辑等文坛重要人物推选“过去25年来出版的最优秀的一部美国小说”,得票最多的前20部小说中,罗斯一人独占了6席。
    声誉与争议并行
    作为典型的学院派作家,罗斯与文学批评界关系密切。罗斯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时,便已结识索尔·贝娄,索尔·贝娄对年轻的罗斯褒奖有加,称赞他“技巧娴熟、机智幽默,富有生气,具有名家风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罗斯在欧文·豪(Irving Howe)、索尔·贝娄等前辈的提携和褒奖下迅速步入美国文坛核心位置。
    罗斯的名望,与他喜欢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也脱不了干系。与哈罗德·布鲁姆口中的其他三位美国当代文学巨擘相比,罗斯更喜欢参与公共事务,在公众面前就公共议题发表见解。作为东欧移民的后代,罗斯一直积极推动东欧优秀作家的作品在美国出版。此外,罗斯的风流艳史也成为他被大众关注的焦点。
    
    《人性的污点》海报
    罗斯的不少小说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流行间接提升了罗斯的知名度。改编自罗斯同名小说的电影《人性的污点》(2003)由知名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妮可·基德曼主演,不少人通过这部电影认识了罗斯。2016年,又一部改编自罗斯同名小说的电影《美国牧歌》上映;就在今年,HBO又推出六集限定剧《反美阴谋》。
    但汉松说,“罗斯是美国文坛上当之无愧的劳模,从年轻时执笔开始,一直到垂暮之年,罗斯都在不停写作。”据说,罗斯一天最多只会留出两小时不思考关于写作的问题。他曾把自己的手稿捐赠给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教授,由于手稿实在太多,那个教授还没整理完全部手稿,便先于罗斯逝世了。
    但罗斯并非毫无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犹太传统的反叛。身为犹太人,罗斯对美国犹太人群体的刻画非常辛辣,乃至变成一个社会丑闻,遭到了美国犹太人的强烈反对。此外,罗斯对女性过于露骨的刻画,也被认为是男权主义的表现。美国著名批评家、《纽约客》撰稿人角谷美智子对女性主义做过很多研究,她曾公然指责罗斯有厌女症。可以说,厌女的批评伴随了罗斯的一生。
    打破“叫好不叫座”的怪圈需要时间
    但汉松注意到一个奇特现象,菲利普·罗斯在当代美国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美国甚至到现在还有一本名为《罗斯研究》的杂志。但在中国,关注罗斯、谈论罗斯的读者虽然越来越多,真正读过罗斯的人其实不算多。但汉松认为,这与罗斯小说的阅读难度有关。罗斯曾这样评价阅读:“如果你在两个星期内读完一本小说,那你不是真正在读小说”——这句话完全可用在对罗斯作品的阅读上。
    
    上海译文出版社计划在2024年前出齐罗斯的所有作品
    但汉松说:“罗斯的小说召唤一种耐心的美德,他的作品不是去创造扣人心弦的情节,而是去创造一种意识、一种心灵。和亨利·詹姆斯类似,罗斯的小说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才能进入。”资深出版人彭伦为此也有过分析,“一方面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并不算好读;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在中国出版比较零星,还没有大规模集中推出。”
    不过,“叫好不叫座”的怪圈正在被打破。罗斯去世后,上海译文出版社计划在2024年前出齐罗斯的所有作品,共计约30种书目,包括之前从未在国内出版过的约10余种。上海译文出版社希望以这种基础性工作,把优秀的作家不遗余力、系统性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让大家认识到罗斯独具特质的写作风格和对美国社会犀利的观察视角。
    但汉松最后总结到,罗斯继承了霍桑、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等美国小说家的重要遗产。文学批评中有一个概念,叫“伟大的美国小说”。罗斯一直有创造“伟大的美国小说”的野心——既要追求市场的成功,也要书写美国人的心灵史。在此意义上,罗斯的小说仍会被大家继续阅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