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位股东中,有5位图书销量过百万的作家,和不少在省内小有名气的文化名人、学者——近日,在山东济南正式开业的独立书店“想书坊”,以其与其他众多独立书店不同的经营者特色,被媒体称之为“由作家开办的书店”。和其他民营独立书店一样,想书坊出售图书、饮品以及专属的文创产品,然而除此之外,它还注重对自身资源和优势的充分利用。 当前,在民营独立书店的日子依然不怎么好过,许多书店为此不得不与商业化的势力讲和,热衷于向商场、超市等靠拢,或是走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路径,致使书籍日益沦为装饰品的形势下,想书坊的逆势而出,令人颇感欣慰。毕竟,参与其中的那些作家、文化名人、学者不再只是“坐而论道”,他们挺身而出,试图依托自身的文化职业背景,为改善书业经营出力,为推动公众阅读尽己所能,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就全国各地情况来看,时下,作家、学者等群体主动投身于书店事业的似乎不多。术业有专攻,并不是说所有的作家、学者等文化人群都适宜开书店。然而话说回来,这些群体只要愿意,他们亲近书店,牵手书业经营,对于丰富个人经历,提升自身识见,增强书店、书业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还是不无裨益的。 应该说,作家、学者们致力于书店经营,他们不缺的是人文情怀。做书店少不了人文情怀,但仅有人文情怀显然不够,我们不愿意看到人文情怀支撑下的作家书店,重蹈那些曾经倒下的独立书店的覆辙。我们迫切希望,想书坊这样的书店能够走得平稳,行之长久,播撒一路书香让更多人从中获益。 不知道执掌想书坊经营的几位作家是否拥有丰富的业界经验,对于书店经营愿景是否有着清晰定位与合理规划,在此,想要提醒一句——书店经营,沉稳为要。有太多的书店经营者难以摆脱急功近利思想,而也有太多的书店最终倒在了急功近利上。在读书氛围尚欠浓郁,书业利润日见其薄,加之网上书店围攻之下的今天,实体书店的成长只能是小心翼翼慢慢来,一开始就用力过猛,未见得是什么好事。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说过这么一段话,“当我们没有酝酿出某种文化坚实基础的时候,奢谈文创产业,是缘木求鱼。她会变成漂浮的,没有根的,不接地气的。”其言虽说谈的是文创产业,关于书店经营何尝不是如此? 对于今后的书店经营,想书坊的经营者信心满满,“我们承诺未来全年将举办活动不少于100场,尽量做到150场”,“希望通过我们3位发起人和108位股东的力量,带动更多的知识分子、爱书人,带领整个城市走近阅读”……对于一家刚刚成立的不大书店,从经济、精力以及外在吸引力等方面审视,如此密集地举办活动是否适当,效果是否理想,值得商榷。至于借助于其内部力量助推、引领阅读,济南某资深书评人的话说得中肯,“现在类似读书沙龙、读者见面会这样的活动简直是铺天盖地,但大多是借作家名气来拉动销售或装点门面而已。阅读习惯的养成却需要长期的家庭化、私人化的熏陶和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改变。想书坊准备利用股东中的作家和文化名人资源来开展活动,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需久久为功。否则,别说推动社会阅读,就是提升书店人气和拉动销售方面,成果也会比较有限。”类似这些问题,值得想书坊经营者细致思考,审慎面对。 不管怎么说,作家书店终于开张了,它还太弱小,可能也不成熟,只要能开业,也就是好的。惟愿它稳扎稳打,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