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军装照”刷屏彰显红色文化在民间的永恒魅力


    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思想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在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有效传播红色文化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特别日子里,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一款小软件“这是我的军装照”,它能将个人照片合成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军装照”。一时之间朋友圈被各种“美哭了”的合成“军装照”刷屏。据统计,从7月29日晚发布,到8月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页面总浏览量达8.2亿次。
    寓教于乐,创意和策划不可或缺
    这款App是由人民日报客户端策划出品并主导开发,腾讯天天P图提供图像处理支持。推出的时间可谓正逢其时,增添了足够的节日喜庆,激发了人们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喜爱。而且,不少中小学生还比照着不同时期的军装,学习我军的光辉历史。这正说明,“军装照”成了传播红色文化有效而且高效的载体,而“军装照”的刷屏恰恰彰显了红色文化在民间的永恒魅力。
    长期以来,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上,固然内容很好,信息量也大,但因传播形式不够丰富,对年轻一代来说,其精神价值不易入脑入心。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不了解革命历史,生疏于红色文化,对其个人成长是一种缺失,对国家发展则是一种隐患。在国与国关系中,实力尤其是军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不但必须了解国家的力量,以此增加民族自豪感,而且必须增强尚武精神,准备好为保家卫国走上前线。对于军史的完整理解,对于身为军人的自豪,对于军事装备和排兵布阵的知识,都是国家强大之后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达成。问题是,与普通的知识学习不一样,它们主要不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而是通过社会教育来实现。其效果往往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用学历教育常用的考试和证书的方式来激励和督促,只有靠材料和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来吸引受众,寓教于乐。因此,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创意和策划不可或缺。
    聚焦军装,精准策划是成功关键
    “军装照”一时成为风潮,首先在于App设计者抓住了建军节的时间节点。通过PS技术,为照片中的人像穿上任何选中的服装,玩类似游戏的软件早已有之。但改变服装类型,单一瞄准军装,则必须找到合适的时机。基于这点,对于“军装照”App选择朱日和阅兵这一天推出的精准时间定位,尤其需要加以肯定。因为这一天唯有军装系列才是最适合网友心意的。
    其次,“军装照”总体上仍然需要保持适度的严肃性,军事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军队是具有尊严的力量,军装是民族安全保障的符号,所以“军装照”让国人追风军人时,特别需要传递神圣感和自豪感。伴随阅兵场上钢铁洪流的滚滚向前,屏幕前观众的心里都会翻腾起满满的家国情怀,身穿军装的英姿在大阅兵的口号声中,给代入者以特别的体验。
    再次,为了传播红色文化,唤起国民的政治认同,“军装照”App的设计者严格限制了入选的军装范围,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其前身红军、八路军等军装才能入选。这说明“军装照”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一路留下的坚实脚印。一张张“军装照”就是烙在心头的红色印记!
    最后,“军装照”模板所提供的各历史时期军装,在不经意的人那里或许只是多了些服装的选择,而在细心人那里,一个时期的军装就是一个时代的索引,从军装着手,可以进入相应的时代。所以,才会有中小学生上图书馆核对不同时代军装的颜色和样式,在不知不觉中自修了一堂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
    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需不断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事件往往都有起效快、传播快的特点。“军装照”与其说是以技术创新见长,开发出一款给公众前所未有体验的软件,毋宁说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创新,找到一个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热点和热点背后公众的心理需求,给大家以新鲜感。应该说,“军装照”的走红为红色文化网上传播留下了可贵的经验。
    简单地说,第一,坚持内容为王,红色文化传播必定对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如何为特定的内容找到合适的时机,如何在特定时间找到合适的内容,是红色文化传播策划的灵魂。第二,在善于运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传播所使用的软硬件技术含量,形成内容与形式的更巧妙结合,通过提供新体验,让有时效的内容产生更长时间的吸引力,扩大传播效果。第三,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延伸产品,从军装到军史,属于意外效果,如果设计时,考虑再细致些、全面些,肯定还可以有更多适应不同人群的衍生产品,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
    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思想、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在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有效传播红色文化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我们有理由期待出现更多成功案例。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