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视“大学语文”课之后,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了行动。但无论是将其设立为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课,还是一些大学老师将其作为教育科研的大课题,不可否认,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5月17日《光明日报》)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大学语文”鸡肋化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教育主管部门着急,三令五申要重视,一些高校似乎也很积极,纷纷“重视”起来,转为必修课就是最有“高度”的“重视”。但是,学生未必领情,许多非中文系学生因为必修而上“大学语文”,赶鸭子上架,难免吊儿郎当。当然,这并不是“大学语文”不受待见的全部原因,本来可以很有趣的“大学语文”被弄得各种无趣,恐怕才是症结所在。 一些“大学语文”教师很“无趣”。著名中文系教授上“大学语文”讲台只是个案,更多的高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这门课,体现在师资安排上,不愿意把优秀的教师放到这门课程上。师资水平先天不足不说,有的教师可能还带着对“大学语文”的负面看法与情绪上讲台,这门课会有趣才怪。 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很“无趣”。许多通用“大学语文”教材并没有与高中语文拉开距离,甚至还出现雷同现象,所以有人吐槽它是“高中四年级语文”,被高中语文虐怕了的大学生怎么可能真心喜欢呢?一些教师的教学法很“无趣”。一些大学教师给大学生讲解文学作品时,还像中小学语文老师一样,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去抠一篇文章,寻找所谓的“中心思想”“标准答案”。“一本通书睇到老”,这种“无趣”教学法,中学生也嫌烦,遑论大学生? 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热词,在我看来,“大学语文”也要考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白了,就是让“大学语文”变得有趣、好玩,把大学生的心拉回课堂,一切都好办。怎样才算有趣、好玩?白先勇先生于2009年开始实施的“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带着昆剧演员上课,就很有趣、很好玩,大受欢迎。假如,“大学语文”也能这么上,还怕不受大学生欢迎么?还有,《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也很有趣、很好玩,可为“大学语文”借鉴。 “大学语文”不是给中学语文补课的课程,这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课程安排者,要在认识上用心,更要在技术上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