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当有边界的城市建设遇上无边界的文化


    深圳文博会又来了,比往年的场面更大、人更多,签约项目所涉及金额动辄以百亿人民币起计。文产、文旅、文创,这些概念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常识性知识和惯式思维的一部分,一切都证明着,人们确实越来越看重“文化”了。
    人们也确实应该看重文化。现在,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城市(或乡村)建设高速发展都已经成为了常态化。可是,当高楼广厦、小桥流水,各种城市建设风格都不再是难题,但同时也很难有让人们在初相遇处、乍相逢时就眼前一亮、一见钟情、念念不忘的时候,城市建设者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再好、再先进的城市也是有边界的,即使它能够完美的像一个梦,可这个由钢筋水泥为主体搭建出来的梦,虽然比真正的梦境牢固了,但也被限制住了疆域。”
    如果想让一座固定的、有边界的城市,在承载起人们所有梦想的同时,还不断吸引着、引领着人们去攀援新的梦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座有形的城市中,同步建设起一座无形的、文化的城。因为“文化”是没有边界和疆域的,它内里所蕴含的能量,永远不会枯竭,就像大海。在真正的近海礁岸过过夜的人都知道,一整夜,都能听到海浪拍打岸边礁石的声音——力量恒定、节奏稳定、无眠无休。
    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临海,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为自己开辟出文化的海洋、撷取它无尽的能源和宝藏。
    把文化当成产业加入到城市经济建设中;把文化当作软实力融入进旅游发展中;把文创思维演化成各种有形的符号,加诸到城市的个性和色彩中。人们都在积极主动做着这样的事情,就像临海而居的人们从大海中捕捞、寻宝、用潮汐发电似的,努力把“文化”的内在能量转化成城市的动力和吸引力。
    但这当然还远远不够,一座城市,不论是北上广还是四线小城、乃至田园乡里,它的城市建设第一目的,都是要实现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现实与梦想的和谐、历史与今天、明天的和谐、一切已经固有的与发展的和谐、外来者与主人的和谐……
    这些和谐,都需要依靠丰润富饶的文化气息来实现。没有文化充盈着每一寸角落的城市,就只是冰冷的建筑和庞大的机器,人们每天朝聚晚归,再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也不过是一次次从流水线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
    可如果有了“文化”以各种形式丝丝缕缕萦绕其间,就不同了,经常接触到文化内容的人,心会变得柔软、眼神会变得柔和,说出的话、想到的事,也总是不由得就朝着明朗的方向去了。文能化人,“文”自然也能化一座城。
    中国古代留下的园林建筑不少,可最好的园林建筑群确实在苏州。因为当年它们的建造者们,挣脱出了单纯用真金白银堆砌奢华生活的局限。徜徉在苏州几座园林中,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在设计、建造这些园子的时候,是在用“文化指导花钱”——一种令人羡慕向往的境界。所以苏州园林就像一本好书,不同的人读、在不同时候读,都会读出不同的内涵。
    说起成功的城市文化符号,天安门绝对算一个。只要在中国出生长大,幼儿园的孩子都会用蜡笔画出那座门楼和那几根柱子。而耄耋老者,则能透过它看到中国近几百年的沧海桑田。
    所以天安门是幸运的,因为历史主动赋予了它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化承载,让它能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和血脉。北京的光芒当然不是来自于一座天安门,但天安门绝对是这座城市中一抹无法忽略的亮色,永远和“北京”这两个字一起闪闪发光。
    这就是文化对城市的助力。城市如果是人,文化就是它的魂,它的气质、魅力、情感、独特性,都需要依靠文化塑造出来、传播出去、延续到未来。
    现在,我们的社会积累已经初具规模,可以很轻易地就建设出一座城或者翻新一座城。但是想要建设一座有自己独特魅力的城、一座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和谐的城,就要在建设有形的城市的同时,也建设起那座无形的文化之城。因为任何一座城市,在最遥远的未来的发展动力,肯定是来源于与它重叠的、却不受边界和疆域限制的文化之城。(聂昱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