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泥土最为亲——读沈俊峰散文集《在城里放羊》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15 文艺报 高 众 参加讨论
长年生活在外的游子,家乡永远记在心里,装在梦里。虽然行走在异乡,但是时时刻刻都在通过观察家乡或是气势恢弘或是细枝末节的变化,来观察、反刍、感悟,以丰富自己的记忆,浓缩心中的乡愁,让关于家乡的梦在城市的高楼丛林间,变得五彩斑斓。 在北京工作、生活的皖籍作家沈俊峰,通过《在城里放羊》(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这本散文集,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以及多年在城里工作、生活的深刻体验和亲身经历,汇成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搭建出立体的关于家乡、关于城市的记忆长廊。 从这本散文集中可以看出,沈俊峰的文章皆是真实的表达,是身处现代城市中对过往岁月的真实回溯与观照。他的童年处于特殊的年代,生活贫穷落后、缺衣少食甚至穷困潦倒,是当时广大农村的普遍现象。在皖北,粗粮是那时生活的日常,是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来源。几十年过去,他在《少居颍州》中真实地表达了对红薯、玉米、高粱等粗粮的不满,当然现在不爱吃粗粮只是个人的生活好恶,但是作为作家来说,现在想要表达的应该是对过去贫苦生活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经过时光的沉淀和发酵,已经是一种诗意的云淡风轻般的表达,成为历史的记忆。在《仰望一棵草》中,他表达了在被教育学院录取后,对单位强行阻拦的愤懑不满、无比失落的心情,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和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反思,描写了自己以及身后那一群师生的生活,他们在时代的关键时刻,托起了国家基础教育的大厦,这是一个不应该被忘记的平凡的群体。作者虽然显得心绪难平,可是在对过往生活的回望中,又充满了感恩之心。 由小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是此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书诸多文章描写的小人物,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在《离土的蒲公英》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蒲公英来隐喻表弟。年少的表弟因为家乡贫穷,在城市漂泊,从学徒工到正式工,从正式工到失业者,从失业者到能在城市扎根,确保一家温饱,时间跨度有20多年。这20多年间,有多少像表弟一样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兄弟?又有多少像表弟的儿子那样,出生在城市,却难留城市,又回不去农村的孩子?随着“表弟们”的渐渐老去,他们的命运又该如何书写?《夏花》描写了一个惨遭家暴的不幸女人,身心遭受巨大伤害却无法讨到公道,因为作者的参与帮助,最终使施暴者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心脸》表达了对弱势女工的关怀同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正义之心和悲悯情怀,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和法治的进步。这些篇章,都体现了作者“目光向下、笔尖向下”,关注当下普通人生活形态和内心困境的善意和慈悲。 通过家乡的变迁看时代的变迁,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合肥的罍街,兴起也就是在近十多年间,不过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合肥最著名的夜市之一。作者在《罍街小吃》中将家乡的巨变写得豪情万丈,一个酒量奇差的人竟敢跟别人炸个“罍子”,一饮而尽。在另一篇《老街:穿过岁月的梦》中,作者描写了小镇上曾经热闹非凡的老街,现在却衰败得破旧不堪。作者这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实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总是朝着合理的方向流动。《西山:远古留下的抒情史诗》叙述了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出在社会高速发展之下家乡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巨幅画卷,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豪。《灯火阑珊》记述了位于家乡大山深处的三线军工厂,如今成了作家村、画家村的故事。一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犁为剑的军事重地,如今却成为文人踏雪寻梅最好的去处,不禁让人感叹社会的沧海桑田,感叹当下的盛世繁荣。 家乡泥土最为亲。本书更多的文字是在时空和生活中穿梭,在城市和乡村中穿梭,在童年趣事、家乡风物和人文历史中游走,通过一个个故事制成了一张现实生活和历史的网,网罗了作家对生活的态度和体悟,透着家乡浓浓的泥土芬芳和人间的烟火味儿,也透出了城市带给人的那种压抑、焦虑、快节奏同时又收获多多的复杂情感。 人在城市,心在故土,沈俊峰在城里放羊,其实也是他在城里“放”自己。正像他在序文中所说:“透过你头顶的那一片天空,一定还有一个精神的故乡,留待你的飞越和思恋。”这个精神的故乡表现在繁华的都市,便是“天空总是那么高远”。由此可以看出,是城乡共同支撑起了一个漂泊的现代灵魂,那个让心灵宁静归去的地方,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