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盛文章 子昂始高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2:11:22 川报观察 喻善平 参加讨论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初唐文坛,不脱陈隋浮靡旧习,盛行骈文,内容多是歌功颂德,或为风花雪月,表达上堆砌辞藻,追求对仗与声律之美。而陈子昂敢于革新求变,在内容上直面现实、指陈时弊、关注民生,在形式上奋发追古,或骈散结合,或力求散体表达。其文现存110余篇,书、赋、表、序、碑文等各体兼备,其中政论散文最能代表其成就。 《谏灵驾入京书》,是陈子昂名满天下的代表作。他中进士后,唐高宗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按规定该把高宗梓宫运回关中安葬。陈子昂冒死上《谏灵驾入京书》。用情词慷慨、畅达淋漓的语句,透辟分析了关中当时的形势:“吐蕃之患”,“去岁薄稔”,“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哀伤”,“遂欲长驱大驾,按节秦京,千乘万骑,何方取给?”若将高宗灵柩迁回长安,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善于鉴拔人才的武则天看了谏疏,“奇其才,召见金华殿”,敕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暐晔[wěi yè]”(暐晔:光彩夺目,文辞瑰丽),授麟台正字后擢为右拾遗(谏官)。《陈氏别传》记载当时全洛阳都在传诵他这篇名文,大街小巷,人们吟诵欣赏,甚至有文贩子到处售卖他的文章,一时竟洛阳纸贵。不久之后,“拾遗之文,四海之内,家藏一本。”(唐监察御史赵儋《陈公旌德碑》) 陈子昂在谏论中真实描绘了当时百姓苦于劳役、灾荒的惨状,“或被饥荒,或遭水旱,兵役转输,疾疫死亡,流离分散,十至四五,可谓不安矣”(《上军国利害事·人机》);为官清正的陈子昂,敢于直刺贪腐,“蜀中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实缘官人贪暴”,“今国家若不清官人,虽杀获贼,终无益。”(《上蜀川安危事三条》)他基本上用的是自然、朴实、灵活的散体语汇针砭时弊,陈述利害,为国家安定而操心,也为百姓福祉而请命。 除内容反映现实、关注国计民生外,陈子昂的散文善于借古喻今,条理清晰,构思严密;语言亦同其诗风,摒弃丽藻成典,朴素刚健;还擅长结合骈散句式,文句错落有致,而且情感充沛,气势飞动,极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像《为乔补阙论突厥表》,简洁平实,几乎通篇为散体。也有词采丰赡、属对精工的骈文,不过,甚少。其散文在当时即获很高声誉,可以称得上是中唐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对陈子昂极为推崇,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昌黎集》卷二《荐士》),肯定了陈子昂在文体、文风及初唐散文发展史上的贡献!据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陈子昂传》载,“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子昂所论著,当世以为法”;“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司马光主编的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引用他的经国济世之论有六处之多,达2千余字。这在唐代文学家中是罕见的。 如今蜀中名山——金华山的“陈子昂读书台”里,尽管并无黄金铸造的陈子昂像,但是一千多年过去了,陈子昂读书台虽然历经磨难,几经损毁,又几经重建,而前来瞻仰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金华山后山屹立的展示陈子昂风骨的青铜像,读书台下矗立的唐代御史大夫立的旌德碑,依然让来者们肃然起敬!陈子昂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是那个正直、刚毅、文采斐然的一代文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赵德明:“拉美文学是朵奇葩”
- 下一篇:德不孤 必有邻——《论语》在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