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如何更好“相互成就”——影视题材库建设及长篇小说《上海公子》研讨会侧记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03 文艺报 许莹 参加讨论
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浙江作家王霄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上海公子》走进读者视野。小说讲述了旧上海滩谢公馆的双胞胎孙子谢壮吾、谢壮尔,孙女谢赛娇,和仆人裘家的儿子裘宝儿、女儿裘小越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书中“谢公馆一景”、“屠媚娘登台羊坝头”、“《良友》为谢壮吾庆生”、“八女投江”等12幅精美插画,生动再现了小说中几个重要场景,这些插画皆出自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王艺卓之手。在由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与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艺术评论部联合主办的影视题材库建设及《上海公子》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以《上海公子》一书为原点,进一步对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影视文学改编的可行性路径以及影视题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等进行探讨。 在故事中铺展人物命运 与会专家认为,一方面,小说往往注重人物刻画,会用大量笔墨去描摹人物的内心活动,读者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恰恰又是电视创作的短板,大部分电视剧作品是被情结牵着走,而不是人物,电视剧在塑造人物方面还是要向小说学习、靠拢;另一方面,今天文学读者的审美也显然会受到影视的影响,“我们真的不能轻视故事,写出令人佩服的好故事,才能让故事里的人物鲜活起来。” 有专家建议,在没有好剧本的情况下,不妨从文学中找灵感,文学本身通过影视作品也能得到二次传播,文学与影视之间是相互成就的。 “我自己就亲眼看到过一部影视剧救活一本书,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在荧屏大放异彩。现在许多作家不屑于讲故事,觉得故事会减弱作品的文学性,这种对故事的轻视,实在是文学的一种损失。”会上有专家结合自己从事文学编辑的经验谈到,对于小说而言,中短篇小说可以相对故事性不那么强烈,但是长篇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不少专家都谈到,王霄夫是讲故事的高手,也对人物有很好的塑造。其写作姿态是客观大于主观,这种写作姿态决定了典型人物的浑然天成。作者用大量笔墨,交代了人物的生长环境与家庭背景,背景交代得越充沛,人物越可信,这也是文学创作的优势所在。此外,从《江山美人》到《审判日》再到《上海公子》,作者始终有意或无意地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铺展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他为观众精心编织了一个关于主仆相对、正义与私欲博弈的好看情节,完成了一场对生命、亲情、人性和灵魂深度的拷问。小说表面讲的谢裘两家的恩怨,而其中暗藏的真正主线在于国家的道路选择、国共决战、美苏争锋以及新旧势力交缠之下的人心所向。整部小说富有悬疑感,带领观众一步步走向真相,为影视化改编打下了较好的文学基础。 挖掘文学作品中的视觉性部分 巴赞在形容戏剧和电影的关系时曾说过,“戏剧是水晶吊灯,电影是手电筒的微光。手电筒照在吊灯上,光线折射,而后流光异彩。”与会专家谈到,这里把戏剧换成文学,比喻仍然恰当,挖掘文学作品中的视觉性部分,正犹如将手电筒照在水晶吊灯的过程,而后得到更绚烂的光彩。多位专家谈到,小说《上海公子》中,较强的动作性、历史感与空间感,为文本赋予了更强的视觉性表现价值。 专家认为,小说《上海公子》中关于霍家拳、太极拳、散打以及其他激烈的身体动作描写很吸引人,作者有意营造出由中国和西方各种功夫和动作展现出来的人物关系和武打奇观,例如许多人物之间的打斗场景,不仅仅展现在师徒、兄弟之间,甚至也展现在国民党高官与普通士兵之间。如此强烈的动作性对于影视视觉呈现而言大有裨益。书中的历史感也较强,所涉及的历史事实与人物关系都有较强的历史考据性。作者对整个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描述上,追求相当强的真实感与历史流动感。此外,作者从江浙、上海一带出发,而后面向重庆、北平、哈尔滨等全国各个地方,甚至还有对苏联、美国、日本等更加广阔的世界版图的描写。 题材库为影视文学改编搭建桥梁 如何让影视公司能够快速有效地找到、介入适合影视改编的文学作品?——影视题材库应当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与会专家认为,影视题材库建设迫在眉睫。当下影视题材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重复雷同、跟风搭车、大同小异的电视剧充斥荧屏,市场上票房高的电影其题材还是较为单一。从这一角度来说,拥有丰富题材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影视创作的宝贵富矿。有专家谈到,影视题材库的成功建设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高的审读队伍,他们能够从海量的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影视改编的作品存入题材库。此外,还需要水平过硬的版权代理经纪人,既要懂文学,又要懂影视,还要懂市场,版权代理经纪人能够把这些“库存”盘活,实现同影视公司的具体对接。 会议由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志忠主持。小说《上海公子》作者王霄夫回顾了本书的构思与创作历程。原中国作协副主席黄亚洲,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影视与多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陈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奇佳,《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原《江南》杂志主编袁敏,浙江省小说创委会主任李森祥,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赵瑜,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楚小庆,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卢炜,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副教授林玮,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王艺卓,编剧吴孟婕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