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学生还愿意捧起《红楼梦》吗


    高考新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发现语文高考将更看重对文学名著内容的阅读理解,希望语文课能更好地敦促学生接触经典著作,通过润物无声的文学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最近,北京教育考试院宣布,2017年高考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将不日出版。说明中将《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6部文学名著定为必考内容,并以3道样题为参考。
    高考新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发现语文高考将更看重对文学名著内容的阅读理解,希望语文课能更好地敦促学生接触经典著作,通过润物无声的文学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
    润物细无声 文化可树人
    语文课既与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可以教授知识,更具有提升文化修养、增加艺术感悟的作用。
    南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冉启斌认为:“语文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识字、阅读、写作等技能,但它更大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在现代教育中,对生活、生命的体悟会被包含在语文的课本中。”他举例说:“普通的一天,窗户外面也许只是平常的景物,然而通过文学作品中艺术性的表现,就可以体现出一种美。我们大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中充满诗意的美。有许多人寻访到荷塘,在水边瞧两眼,‘哎,没有朱先生描写的那么美啊’。没有欣赏美的能力,面对美景也会熟视无睹。而多接触经典、学好语文,对提升学习者的审美是非常有益处的。”
    河南省商丘市雎县高级中学高三学生黄锐毅就深受语文教育影响,他是校内文学社的副会长。“随着自己慢慢接触各式各样的事物,语文对我的世界观的塑造就越发显著。《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兴衰让我了解到不管有多么得势,都要保持低调;《活着》让我重新思考了一遍生命的意义;《野性的呼唤》里那只狗的习性甚至影响我改掉了挑食的毛病。”他颇为自豪地举起文学社出版的杂志《雎园绿竹》说:“语文课还让我爱上了写作,这本杂志中所有的文章都出自我们文学社成员之手。”
    老外学中文 爱上古典诗
    不仅中国学生从语文课中受益,外国学生也因为汉语课而爱上了中国。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一个皮肤黝黑的外国青年正坐在北京语言大学一张长椅上朗诵着《诗经》,很难想象这些艰涩的词句会从一个外国人嘴里冒出来。他叫柯乐迪,来自印度冈吉布拉姆市,于2016年9月来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主要研究中国古典诗集《诗经》。他说:“最近我看了《永远在路上》这个纪录片,它主要讲述了中国在反腐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政府反腐工作的核心,这和我研究的《诗经》里的一首诗——《硕鼠》的内涵相吻合。我将这个纪录片分享给了我在印度同样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朋友。”
    谈起对语文课的体悟,柯乐迪笑着说:“在中国学习汉语使我多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虽然我在中国仅有一年的学习时间,但是我会好好利用每一天的时间,将中印文学更好地融会贯通,为中印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自己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摆渡人’。”
    课业压力大 闲书读得少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实验中学高二学生李辉非常热爱文学,但在阅读时却遇到了困难。“老师要是发现我在自习课上看课外书,就会说:‘转过年来就要高考了,哪有那么多时间让你看闲书!’平时课业很重,我根本没有时间阅读像《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名著。”他说。
    针对这一矛盾,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教师韩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文学经典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当渗透给学生,不能光靠考试的时候加几道题。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提高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但现在语文教育大纲中划定哪些书目要考,老师就会要求学生必须去读,这种强迫性往往损害学生的阅读兴趣。”
    冉启斌认为:“国外的人文环境更加注重个人爱好,有利于文学经典在学生群体中的推广。反观国内,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每一步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分数的导向性非常明确。另外社会中也比较推崇实用主义,崇尚物质追求,人们更关注这个课有没有用、能不能挣钱、能不能找工作。这些思想都会影响到学生和家长对待语文课的态度。”
    阅读引兴趣 教师是关键
    不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教师都有责任利用语文课,将中国文学的优美讲解和传递给他们。
    韩阳说:“教师需要思考,教材的内容是否足够经典,是否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把文学经典、优美诗篇、优秀小说纳入进来,想办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可能是老师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而并不是单纯因为应试压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中文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汉语所蕴含的美,那么,学生又怎么会拒绝阅读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