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同墨竹到苏轼朱竹——文人画美学观的转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2:11:2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宋石磊 参加讨论
宋代画家文同擅画墨竹,其弟子苏轼在承袭墨竹精神与画格的基础之上独创朱竹,以朱竹的水墨实验来印证他的文人画理论,从而使文人画运动在宋代走向成熟。至元代,文人画墨竹已蔚为大观,成一时风尚。元代赵孟畲竹,清代郑板桥画竹,皆湖州墨戏的继承者。从文同墨竹到苏轼朱竹,标志着文人画走向了象征化,从而创造了另一种美学体系与范畴,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绘画美学观从再现走向了表现。 文同的墨竹画目前仅存三幅,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广州艺术博物院所藏文同《墨竹图》为绢本设色,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广东书画鉴藏家吴荣光以及思想家康有为都曾为此画作鉴藏题跋。《墨竹图》在乾隆年间为广东顺德温汝述所有,后归鉴藏家吴荣光收藏,民国年间流传至收藏家莫元瓒手中,后入藏广州艺术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曾任邛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年任湖州知州,未到任而死,故有“文湖州”之称。文同擅诗文书画,以善画墨竹著称,文同画竹主张“胸有成竹”,所画墨竹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文同画竹叶首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文湖州竹派”,史称湖州墨戏。 文同墨竹开宗立派,画史对其评价甚高。米芾论文同画竹:“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芥子园画传》之《竹谱》写道:“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甚,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文同:“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而动,不笋而成者也。”可见,文同墨竹在画史阐释中已入逸品境界。 文人画重立象以尽意,历代文人墨客对竹青睐有加,竹成为文人理想化道德人格的象征。晋代名士王子猷云:“不可一日无此君(竹)。”苏东坡更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竹成为文人画“托物言志”与“托物寄兴”一个重要意象与载体。 文同爱竹、种竹、赏竹、画竹,从而开创“成竹于胸”的墨竹。苏轼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文同画墨竹的情形:“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苏轼最早看到了文同墨竹的画史价值与意义,即墨竹对于文人画“形”与“色”的突破,同时传承了墨竹的精神与画格,由此开创了文人画的全新境界。 文同《墨竹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以“S”形构图,由左上方向下伸展,画了一枝低垂而又昂扬向上舒展的墨竹。运用双钩的技法,以圆浑厚重的中锋用笔来画竹竿,节与节虽断而意连;小枝用笔迅疾挺拔,左右顾盼;竹叶向背由浓淡而分,八面出锋,挥洒自如,叶尾折略露飞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充分体现了竹之势与气韵。 此画无论是构图还是造型都与现实中真实的竹子相去甚远。吴镇在《墨竹谱》中指出,这种“俯而仰”的竹谓之“纡竹”。纡者,曲也。文同墨竹所绘正是这种纡竹。文同晚年仕途失意,加之疾病缠身,纡竹便成为其苦闷心境的真实写照,其所绘墨竹“为垂岩所轧”而“屈已以自保,生意愈艰”,有挣扎向上之势,体现一脉勃勃生机之感。正如苏轼在《跋与可纡竹》中所说:“想见亡友之风节,其不屈不挠者盖如此云。”墨竹正是文同逆境中直面内心真实的写照。 文同的墨竹直接启示了苏轼的朱竹。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述了文同的一段话:“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同墨竹画的本质在于“急起从之,少纵即逝”。正如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所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则疾有所势。” 文同画墨竹,解放了文人画的色彩藩篱,苏轼则又更进一步,随后以朱笔画竹。试问世上岂有红色的竹子?苏轼由此提出善鉴者固当赏于骊黄之外的主张。苏轼使文人画的色彩观彻底解放,宣告文人画乃“心画,心声也”,扭转了画史的走向,文人画从此走向成熟,这比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彩主体论提前了一千多年。 文人画家作画,不止于描绘物象的再现,而是画一种心灵体验的真实。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以形写神,以形的准确描摹达到传神的效果。宋代文人画成熟之后,不单单满足于形与神的问题,而是追求把握物象之“真”,“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文人画力图表现宇宙自然的本真。在表现功能上,文人画由再现物象转变为文人情绪情感的表现。由外在世界的真实描摹转变为内在心性的自我表达,文人画有浓重的“心印”痕迹。与院体画重自然主义的写生与形似有所不同,文人画着重物象之真,意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生命感。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容州路上
- 下一篇:常熟:文化原乡的东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