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涌现的一批长征题材影视作品,市场表现令人惊艳。尤其是长征题材电视剧的收视成绩,与其他题材相比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彝海结盟》《绝命后卫师》《骡子和金子》多日占据全国同时段收视排行榜前三名,《千里雷声万里闪》《红旗漫卷西风》《红色护卫》《红星照耀中国》等剧目也持续位居排行榜前十。与长征有关的光影故事不仅在荧屏上受到青睐,在银幕上也获得广泛关注和良好评价。电影《勇士》在好莱坞大片以及国产喜剧、惊悚等商业类型片的夹击中,在排片不足百分之十的情况下,拿下近3000万元的票房成绩。上映期间,与影片相关的话题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这些讲述80年前革命历史故事的影视剧,究竟为何受追捧? 从心出发的作品真挚感人 河北观众刘永锋对《绝命后卫师》里的赖老石头印象最深刻。他说:“演员把一个大字不识的客家人怎样爱儿子、怎样被动革命、怎样一步一步走向主动革命的心路历程演活了。”北京的观众张洁则对《骡子和金子》里普通山民骡子的故事情有独钟。“他与红军失散,却发现自家牲口驮着大量黄金,为了信守承诺,走上了漫漫长征路,这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踏上长征的心灵起点。” 历史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生动的人物原型,如何选取能让今天观众喜闻乐见的角度?《绝命后卫师》编剧钱林森的做法就是把故事讲得更真,“长征壮举自然是剧里必须以浓墨书写的,但在注重和历史史实呼应勾连的前提下,我重点聚焦具体的指战员,写出诸如红军夫妻、红军父子、红军兄弟等的真情实感。这些普通人在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也有疑虑,但决不当逃兵”。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贾佳对此深以为然。她认为,长征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并不陌生,但90后、00后却可能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从这些作品中,他们可以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儿来”,找到深藏在自己骨血之中的红色基因,这种从追根溯源的角度为长征赋予时代意义的做法,是这一类题材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 以人物形象打动人心 “前阵子影视剧多是情情爱爱、古装玄幻之类的,不太合我的胃口。我还是喜欢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不仅长知识,还有启发,看得人热血澎湃。”长春观众杨景智说。对于观众的这种反馈,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洪涛分析道:“近几个月,尤其是暑期档,玄幻题材扎堆荧屏银幕。《盗墓笔记》《幻城》《青云志》等作品携着高颜值的偶像明星、浩大的宣传声势强势来袭,挤占了包括革命历史题材在内的其他作品的生存空间,逐渐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长征题材适时出现,突然有一帮热血青年为人生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自然让在轻飘飘、软绵绵的玄幻世界中昏昏欲睡的人们眼前一亮。” 如今,抗战、谍战向“小鲜肉”借人气,邀请众多明星客串吸引观众,都是制作方保证收视票房的捷径。于是,有的影视作品出现了面如冠玉的男性英雄角色,每次战斗时都一袭华服、头油锃亮,一番厮杀过后发型“纹丝不动”,还时常摆个造型。这种为用“小鲜肉”、偶像明星吸引粉丝,而不惜消费历史、绑架艺术的方式不仅引起了业界反感,也遭到了观众诟病。“硬汉形象的回归是近日长征题材影视创作的一大亮点。”杨洪涛举例说明,像《彝海结盟》里的陈锐南、《勇士》里的廖大强、《绝命后卫师》里的陈树湘、《千里雷声万里闪》里的廖惊北,无不以硬汉形象赢得观众击节赞叹。这种不以明星阵容取胜,而以人物形象打动人心的做法,昭示着创作风气的强力扭转。 类型化探索 跌宕起伏的情节、一气呵成的叙事等类型化探索也是长征题材作品契合观众观赏心理的重要因素。在湖南大学生观众刘杨看来,《骡子和金子》更像公路片。骡子这一路上途径几个省,遇到过流民、土匪,经过彝族部落,甚至和部落首领的女儿、将军的千金、红军眷属、大上海的舞女们发生了诸多传奇故事,为长征这个人们熟知的路线挖掘出了新的角度和看点。青年教师宋琪认为,电影《勇士》不仅打得真实,还打得漂亮,拍出了战争动作大片的味道。“从开场竹林追击战开始,整部电影保持着高速紧绷的节奏感,快速凌厉的剪辑配合有节制的手摇摄影,使人身临其境,又不至于感觉晕眩。” 在杨洪涛看来,主旋律和商业类型并不矛盾,现在的创作潮流就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近期长征题材影视创作就用当下观众易于接受的类型化拍摄手法和特效技术,将革命精神、动作场面展现出来,产生代入感,让观众随着演员一起战斗坚守,做到了既有情绪感染力,又有视觉冲击力。 (本报记者 李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