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读书哥”告诉我们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14 中国艺术报 胡一峰 参加讨论
一段时间以来,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新闻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在一则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正式启用的报道中,人们发现有一位半躺在病床上的年轻人,正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专心地阅读。这张照片是记者无意中拍到的。在大量的疫情报道中,这个场景多少显得有些“异类” 。但我想,凡看到这张照片的人,在压抑的心情之下,都会感到一点轻松、一点温暖,也有一点感动和振奋。当然,疾病的治愈最终要靠医疗,但方舱医院“读书哥”体现出的镇定和从容,对战胜疾病无疑也是一剂良药。 方舱医院“读书哥”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情境下,告诉我们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读书,首先让人养成和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用多样化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正确看待突如其来的变故,以充盈的内心,坦然面对,执着前行。直言之,读书,给人以超越现实处境的态度。人之所以为人,大而言之,是因为具有某种超越的理想。这不是什么“精神胜利法” ,而是以内心的强大,以新的精神面貌,抵御外来的压力。古人说,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也正是这个道理。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图书,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既告诉我们生活的诗性,也指示着远方的道路。读书,让我们看到前人为了把人类社会带向理想之国而走过的道路,了解到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汲取面对世事时的技巧和智慧。 这样的读书,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情怀的阅读” 。这种阅读首先是持之以恒的。古往今来,流传着很多读书的故事和格言,大多提醒人们读书一定要有恒心,不为外物所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被誉为清代“醇儒”的陆陇其在谈到读书时就说过,读书“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 ,“能不间断则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曾国藩也说过,“每日有常,自有进境” 。这话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其实很难。因为它要求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将阅读融入人生历程。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持之以恒,意味着用阅读之光照亮生活中的缝隙。古人早就提出过“马上、枕上、厕上”的教诲。把生活中那些“碎片时间”利用起来读书,或许不一定能获得直接的物质收益,但绝对是一项精神回报率最高的长期投资。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解闷” ,坐火车、飞机的时候,读上一部精彩的小说,旅途好像缩短了许多;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加油” ,心情有些沮丧灰心之时,读一则名人传记,激励自己乐观前行;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消乏” ,劳累一天之后,在夜灯之下,泡上一壶清茶,读上几页优美的散文,仿佛一次心灵按摩;还有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催眠” ,睡觉前读几行清丽的诗,顺利进入甜蜜的梦乡。 而更有益处的是有计划地利用“碎片时间” ,以内心的追求和情趣粘连“阅读碎片” ,使之变成人生图景中的一帧精彩画面。记得欧阳修在一篇文章里说,吴越王后代钱惟演“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看,人家虽然出身皇亲,但无时无刻在读书,而且还分门别类,有板有眼,因地而读。这才真当得起“平生惟好读书”这六个字啊。 “有情怀的阅读”还应该是超专业的,折射出一种对生活、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真挚而充满敬意的态度。毋庸讳言,有时候,读书是为“谋生” 。点灯熬蜡地读本专业的书籍,或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泡在图书馆不停地翻检,这样的读书,固然也值得倡导,但还应追求更高的境界。武汉病榻上的“读书哥”手里拿的是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这是一本政治哲学和政治史领域的专业书籍。“读书哥”从事的专业却是“高分辨冷冻电镜” ,这个令外行如我“不明觉厉”的名词,和他手中书的内容,看起来真有点儿风牛马不相及。我并不知道“读书哥”因为什么原因选择这本书,是一时兴起的巧合,还是个人读书计划之安排,但至少说明在“读书哥”的心中,这个世界上有超越于本行本专业之外的东西,让他愿意花时间加以了解。即便身处如此“险境” ,也依然手不释卷,足见书中的内容对他吸引之深。 行文至此,我想起物理学家杨振宁童年时的一个小故事。杨振宁小时候就表现出数学的天赋。他的父亲杨武之是数学家,却没有安排杨振宁深入学习数学,也没给他在数学阅读方面开小灶,而是给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研读《孟子》 。杨振宁后来回想儿时往事,觉得父亲的安排让他受益终生。人类世界乃至宇宙,本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如果在我们眼里,它是分散、隔绝的,那多半是因为我们还缺乏从整体上洞悉其奥秘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倡导“有情怀的阅读” ,就是在阅读时抱有超越当下生活、人生现实处境的心态和追求,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鼓励自己不断探索,把求知本身当作阅读唯一而至高的目的。这样的读书人,因为暂别了世俗的顾虑,把心放在了更高远的澄明之境,往往更能做到心无旁骛,神与物游。这样的读书生活,必如一股清流,驱散阴霾和不快,迎接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发挥中医药的战“疫”力量
- 下一篇:对网络抗疫文艺创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