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用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以喜闻乐见的传统元素,通过朗诵、武术、乐器、歌唱、舞蹈、越剧等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纷扬、爱意浓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尊老敬老也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重阳节这一天,各地敬老院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我们要通过更好的文化传承,使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传统中国节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