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时代民族语言文字应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8:11:0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梦 王锋 龙从军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近日,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民族语文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民族语文应用首届高端论坛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民族语文应用专业委员会、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应用研究室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等机构的45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尹虎彬在致辞中说,民族语文应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如何结合中国语言学实际,根据各民族语言特点,构建更加全面、更具有解释力的民族语言理论体系,是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的重要问题。 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就宏观视域中的民族语文应用,民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民族语文国情与民族语文工作,学科建设与语言资源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世璇引入并讨论了国际语言振兴(复兴)研究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提出语言振兴面临的问题及五种途径:由族群内部自发的基层努力;从外部推动的语言维护影响;种族身份认同与语言学习动机;以母语教学为振兴语言的一种机制;建立语料库,保存语料,推动语言的使用。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戴洪亮认为,新时代应坚持语言文字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进一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提高语言能力。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就新中国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的建设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她认为,国家语言能力与个体语言能力不同,国家语言能力应该包括应对现在和未来需求的能力。国家语言能力的三角理论涵盖了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国家语言核心能力、国家语言战略能力。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包括国家语言治理体系构建、国家语言规划制定与实施、国家语言生活的研究与交流。她介绍了我国统筹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事务的国家语言治理体系构建及其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呼和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及其应用。该平台是利用国际通用的语音声学分析软件,提取有效表征语言音段和超音段的各种声学特征参数,并把它们集合成一个完整的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用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通用的自然语言语音处理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龙从军介绍了喜马拉雅周边语言及方言数据资源库建设进展。他表示,由于语言方言特征逐渐消失,语言研究需要更多的数据,尤其是基于数据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所以语言资源收集十分必要。基于以上考虑,要构建喜马拉雅周边语言及方言语音文本资源库。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勤分享了对喜马拉雅东段跨境语言研究的认识。他认为喜马拉雅东段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着十几种共同文化基因的跨境语言。整理国际上对相关语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其中的某些语言展开深度的田野补充调查,进而在调查的基础上就这些语言类型的共性、发生学关系及地域上的接触现状展开专题探讨,可为“一带一路”框架下该地区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黄行表示,国家民族语文工作及其指导管理下的民族语言生活会随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将呈现出积极的前景,在保障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权利、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语言载体与传承功能、与国家通用语言形成互补和互相不可替代的发展和认同关系、构建和谐共赢的语言生态环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疆安全等方面,都将发挥应有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周国炎从口头语言资源、书面语言资源、现代媒体与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民间自发的语言资源保护行为四个方面讲述了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他认为,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大型语料库的建设以及教材、工具书的编纂是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主要形式。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名誉资深教授戴庆厦针对目前语言学界记音能力不能适应语言研究需要的现状,根据多年汉藏语田野调查的实践体会,谈了什么是记音、准确记音的重要性、记不好音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记音能力的方法论等问题。他指出,记音产出的成果要符合语言学标准或语言规范,要用国际音标记音,不能遗漏音位,要归纳规范的语音系统或音位系统。准确记音是语言学家必备的一种技能,是语言学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对于汉藏语系语言来说,记音的技能就更为重要。另外,研究一种新语言或新方言,记音是第一步工作。他还呼吁我国民族语文学界在新时代为适应民族语文工作新发展的需要,必须切实提高民族语文工作者的记音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成龙谈及纪录语言学在语言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文化资源的宝库。纪录语言学具有主体性,可以充分利用族群内成员对自己语言文化的偏爱,积极调动他们参与到语言记录中,并让他们用自己的母语叙述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纪录语言学利用多媒体方式、全方位地展示该民族文化的全貌,并为语言学和其他学科提供高保真的可靠资料,以语言为载体展示民族文化,达到语言与文化永久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纪录语言学不仅可以重复检验,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实现充分共享。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丁石庆指出,我国是一个语言资源大国,各民族使用130余种语言和30余种文字。其中,少数民族已有语言资源积淀丰厚,包括诸如民族古籍、民族古文字、民族新创文字、口碑文献、文学、宗教、非遗等传世资源。另外,各类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高校相关专业的学位论文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语言资源。相较于已有资源,语保资源则具有鲜活、动态、科学、规范等特征。基于语言资源整合的视角,少数民族已有语言资源和语保资源的整合及综合开发应用工作更具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同时也充满了空前的挑战性。少数民族已有资源和语保资源在基于数字化、产业化、智能化与国际化,以及科学合理的整合后才能契合于一体,也只有这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潜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