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学审美——人工智能对文学的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22 人民政协报 雷世文 参加讨论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助手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诚如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专家卢克·多梅尔在其《人工智能》一书中所列举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实验室的实验表明,“一个能够根据人类用户做运动时间长短而增加或减少体重的人性化卡通人工智能,能够敦促人类用户去健身房锻炼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同时,人工智能对人类文学生活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用智能程序定制的文学,还可以按照用户的需要,生产各种各样的文体,以满足人类的文学需求。2017年5月,由人工智能创造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中国出版,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树影压在秋天的报纸上/中间隔着一片梦幻的海洋/我凝视着一池湖水的天空。”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诗句,简直可与人类创作的诗句相媲美。人工智能(AI)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不只体现在AI创作诗歌,还体现在AI编剧,AI写小说。 当人工智能介入我们的文学生活后,人与人的交互就转变为人与机器的交互,这种交互伴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社会的到来,伴随着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正日益逼近我们的生活。 文学生活本应是审美化、无功利化的,但这一点在人类社会无法真正实现,因为人类的文学生活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性因素,从文学作品的创作、阅读、传播到消费,都充斥着个人的或意识形态的欲望。比如西方中世纪长达一千年的历史,按照约翰·德林瓦特在《世界文学史》中的观察,“欧洲成了连绵战争、瘟疫、饥荒的场所,普通人只能依靠逐渐增强的教会的权力来抵抗贵族和封建领主的残酷暴政。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时代,文学是不可能产生的。”当然,人们的文学生活也就无从谈起。不难看出,人类的文学生活不断受到来自文学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保持纯粹的审美特性。 虽然有人指出了人工智能的诸多缺陷,如徐肖楠所提到的,“人工智能机器对于写作活动和阅读活动本身是没有感受的”,“人工智能在写作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没有写作者的写作体验”,“人工智能在写作时也并不知道阅读者会发生什么体验,它只会根据阅读者发生阅读反应之后的数据去设计作品,并没有对阅读过程和阅读快感的反应与理解”,等等。此类观点就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而言,也许是正确的,但并不能说明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借助人工智能,人类也许能够重返文学生活的游戏化状态,无功利的审美状态。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 下一篇:靠“网红”卖票,不如提高电影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