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凝:交际互动视角下的追补句-----易位句/延伸句/话尾巴句研究补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7:11:08 今日语言学 徐晶凝 参加讨论
在无准备的真实的汉语口语交际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语言事实:[本文不在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的框架下讨论该类语言现象,因此,引用例句时不采用“:”“-”等符号来标记词语重复、停顿、同时发话、停顿时长等现象,而只使用逗号和顿号进行必要的分隔,以方便理解。] (1)啊哈,不错不错,很令人羡慕,这样的生活。 (2)哦哟,特别壮,特别胖,还。 (3)那书包巨沉,一堆,攒了。我打,我都、我都、我都快疯了。 学界对这种语言事实有几种不同的命名,如易位句、追加句/追补句、延伸句、话尾巴句等。本文将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追补句。命名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了两种观察视角:一是从句法结构的角度(陆俭明,1980),二是从语义表达的角度(陈建民,1984;陆镜光,2000、2004a、2004b、2012;Lim,2014;史有为,2017)。这两种研究视角从不同侧面加深了我们对该类语言现象的认识,不过,也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基于真实的口语语料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检讨,并进一步研究三个问题:真实的口语交际中存在哪些类型的追补句?追补句在交际互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追补句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1.追补句的类型 以往在对追补成分进行分类描写时,学者们往往着眼于其句法属性(陆俭明,1980;史有为,2017)。本文认为,从追补成分所表达的语义功能视角进行观察,对我们了解追补句的互动机制更有意义。 按照追补成分的数量以及追补成分与其前完整句中相关词语是否具有复现关系,本文将追补句分为三类:单一追补(上引各例)、复合追补(怎么啦,你现在?)与重复追补(哦,那个,您、您身体还挺好,身体,您身体?)。 单一追补在已有研究中已受到足够关注,本文对重复追补和复合追补进行了细致描写,并发现在三种类型的追补句中,最常见的追补成分都是陈述对象和时空成分,分别检索到141例和139例,其次是立场成分108例,再次是关联成分40例,行为细节仅17例。 2.追补句在交际互动中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对于追补句在交际互动中的功能,已有研究也有两个观察视角:一是所传递的信息重要与否(陆俭明,1980);二是会话分析的角度(陆镜光,2012;Lim,2014)。本文则从寻找追补句形成的内在机制的视角出发对其功能进行全新的分类描写。研究发现,追补句的主要交互功能是话题管理(话题转换、话题维持、时地语域和领格语域式次话题管理,徐烈炯、刘丹青,2007)、立场调节(认识立场调节、评价立场调节、情感立场调节,Englebretson,2007)以及补充行为细节(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工具、时间过程等)。话题管理与立场调节有时候可能会相伴存在,这可能会导致某些使用频率很高的话题管理句逐渐固化为口语中的一种情感表达句式。如学界讨论过的人称代词复用结构(即重复追补),主要用于帮助发话人实现负面情感的宣泄(荣晶,2008;张旺熹,2012;史有为,2017)。 发话人在语句中向交际另一方传递的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命题信息,二是说话人对命题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态度(徐晶凝,2008)。在即时加工的口语交际语境中,发话人以追补方式所添加的信息正好也集中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在命题信息的传递上,确保受话人与自己在同一个话题频道上(话题管理);二是在态度传递上,清楚地让受话人了解自己的确切立场(立场调节)。这可能就是陈述对象、时空成分和立场成分在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原因。而从句法机制上来看,可追补的成分则大都具有游离于句子核心谓语动词的潜在可能性。因此,追补句实际上是在即时交互的加工压力下,由信息传递机制以及汉语句法的内在机制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语法现象。 3.结束语 汉语学界在会话分析的框架下对追补句所进行的研究,关注点大都是TCU的判断与话轮转换的机制,而如何基于这些话语现象的描写进一步探讨汉语句法的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口语中的一种高频现象,追补这一话语手段是否还会导致其他一些追补句式凝固为程式化的句式,这些程式化的句式具有哪些潜在特点?这些问题还有待继续扩大语料进行观察。另外,汉语说话人通常是在哪种言语行为中使用追补这一句法手段?是倾向于与受话人立场保持一致还是不一致时更常使用(Du Bois,2007)?这些问题也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9年第5期 主要参考文献 陈建民 1984 《汉语口语》,北京出版社。 陆镜光 2000 《句子成分的后置与话轮交替机制中的话轮后续手段》,《中国语文》第4期。 陆镜光 2004a 《说延伸句》,《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镜光 2004b 《延伸句的跨语言对比》,《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陆俭明 1980 《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1期。 荣晶 2008 《跨语言视觉下的汉语口语中拷贝式右置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史有为 2017 《认识“话尾巴”——兼议“句子碎片”》,《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徐烈炯、刘丹青 2007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晶凝 2008 《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 1996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旺熹 2012 《汉语口语成分的话语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Du Bois, John W. 2007 The stance triangle. in Robert Englebretson (eds.)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Englebretson, Robert 2007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Lim, Ni Eng(林尔嵘) 2014 Retroactive operations: On ‘increments’ in Mandarin Chinese conversations. Doctoral De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uke, Kang-kwong(陆镜光) 2012 Dislocation or afterthought?——A conversation analytic account of incremental sentences in Chinese. Discourse Processes 49,3-4:338-365. 作者简介 徐晶凝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言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尤其关注语篇中的时、体、情态现象以及口语语法。出版过专著《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译著《应用语言学入门》等三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编辑出版汉语作为二语的教材《汉语语法教程:从知识到能力》《高级汉语教程》(汉教硕用)等四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