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推动中国在南亚形象的提升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9:11:4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徐娟 参加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形象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被动地对外传播,文学作品也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直接渠道。近年来,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在国际上走红,中国也应重视开发南亚市场,使用当地语种译制优秀剧目,通过节目互换、栏目合作等模式实现产品落地,在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形象在南亚的传播。 南亚国家虽大多与中国为邻,然而却由于地缘与政治的关系,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一直较为有限。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多来,海外认知度持续上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南亚国家的中国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中国整体形象得到改善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年发布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未来发展赢得海外信心;中国内政外交表现受到好评,成为国家形象稳步提升的坚实基础;中国经济影响力获得公认;“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普遍点赞;中餐、中医药、高铁等中国文化与科技元素依然是国家形象亮点。调查对象也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此同时,随着双方高层领导互动日趋频繁,南亚各国主流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南亚国家层面对中国关注的加强。 从微观层面来看,笔者曾于2013年、2015年、2018年三次前往尼泊尔,每次都可以看到更多的汉字以及支付宝等中国元素出现,感受到尼泊尔人民对于中国人民的热情。但是,会几句汉语的人往往是一些店铺店主。当地民众对中国最直观的印象是中国游客越来越多,越来越富有,对中国深层的了解并不多。此外,笔者采访了多名曾在中国学习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人士,他们的回复大体上印证了宏观层面的中国形象,但是也坦承由于与中国语言、文化差异较大,以及民间沟通不足等原因,还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问题。 从多方面提升语言服务水平 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表明,孔子学院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其教学活动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悉,南亚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当地日益高涨的汉语学习需求,如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经常会收到来自印度和不丹汉语学习者的申请。为此,中国应加大与南亚各国的沟通力度,借“一带一路”建设之力,实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全覆盖、全落地。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汉语慕课、开发汉语学习APP等,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使汉语传播普及化,让更多人受益。此外,为扩大中国与南亚各国人文交流,推进南亚各国汉语教师本土化建设,有关部门还设立了孔子学院奖学金南亚国家汉语师资班项目,选派南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学成之后回国担任汉语教师。通过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这些留学生和所有来华留学生一样,不仅应成为“知华派”,还应成为未来的“友华派”,成为南亚国家的精英人物,成为中国和南亚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大使,从而产生更加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合理规划语种布局与建设。对于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最缺乏懂语言、懂文化、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南亚国家大多为多民族、多语种国家,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中国除了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之外,也应加强南亚国家当地语言的学科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已经做出规划,计划在2020年开齐与我国建交国家的非通用语种,培养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非通用语人才。各地高校应量力而行,而非一拥而上。可以在现有专业基础上按需增加南亚国家的语言与文化课程,着力培养一批与市场紧密对接的高级语言服务人才,为“一带一路”提供充足的外语人才支持。此外,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和重要建设者,应尝试努力将汉语确定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通用语言之一,扩大汉语在沿线国家政府和主要建设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确保汉语在关键领域、主要文件和国际会议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促进汉语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体系,成为外语教育语种之一为起点,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 提升文化产品输出能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形象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被动地对外传播,文学作品也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直接渠道。近年来,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在国际上走红,中国也应重视开发南亚市场,使用当地语种译制优秀剧目,通过节目互换、栏目合作等模式实现产品落地,在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形象在南亚的传播。 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在国家交往中历来具有一定的民间外交功能,应将加强旅游合作作为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南亚的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和马尔代夫等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正在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而南亚地区的众多人口,也会成为中国重要的潜在客源市场。为此,国内旅游业应注重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景区建设等硬件方面加强语言服务的建设,基础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应掌握基础通用语,为来华游客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与此同时,公民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论是国内旅游还是海外旅游,每个公民所塑造的形象都是国家形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会影响外国友人对中国的看法与评价。因此,应教育中国游客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举止。 发挥新闻传媒力量。大众传媒在塑造国家形象和建构认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形象在南亚国家的传播同样需要各种宣传媒体形成合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宣传领域做足文章。早期南亚国家人民主要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如今中国媒体影响力正日益加强。应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继续增设相应频道和版块。同时,打造一批多语种、能够发行和深入到南亚国家的报刊等媒体。如创办反映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丝路历史文化的新闻类报刊、经济类报刊、文化类报刊,融入当地人民生活,拓宽他们了解中国的途径。此外,新媒体和自媒体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新型平台和载体,为丰富受众的中国知识提供了可能。善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媒体渠道,由当地人用当地人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效果往往比官方媒体更接地气,更具影响力。 发挥语言优势 密切中外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稳步实施,各国沟通仍需加强。有学者明确指出,语言是推动和促进“五通”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语言服务工作,促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互通,进一步提升中国形象。 不论哪行哪业,不论使用何种语言,务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力求精准、适切,在“走出去”之前应一审再审,慎之又慎,避免引起误解和争端,从而影响大局。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都应该积极承担责任、贡献力量。每个外国友人都是中外交流的大使,也应善用语言优势,助力中外互信互通。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项目“‘一带一路’南亚国家语言政策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CUC18QB24)、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UC2019B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类型学视角探究中亚东干生汉语语序
- 下一篇:《万国语言志》编写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