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后感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000字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听说许知远,在三年前。当时,许知远的一档访谈节目《十三邀》刚开播,我听了介绍,看过其中几期,对他才有了初步的认识。
    许知远197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曾写过《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等一系列作品。
    他曾经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担任过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经济观察报》主笔,《PCLife》执行主编,中国先生网主编,e龙网内容总监,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
    我眼中的许知远,是一位有思想的人,从他那时时微簇的眉头,还有眼镜片背后那双略显真诚凝重的眼神,有点以貌取人的我,得出了这个结论。
    但我最好奇的,还是他那颗大脑袋中装着的沉甸甸的思想。于是,找来他写的第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来读。仅仅从书最前面的“自序:四十六年之后”、“五年之后”、“十年之后”等几篇文章,就可以从他超强的文字表达功夫里,清晰地感受到了他思想上的过人之处。
    不愧是北京大学的天之骄子。许知远似乎很轻松就找准了年轻人最根本又最容易受困绕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书名《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来的入情入理。
    更难能可贵的是,许知远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他在书中提到,希望用文字表明一种态度,阐述某种道理。他在年轻时就能清晰地意识到未来,他知道自己在享受着这种幸福。
    
    其实,书中最打动人的,还有许知远那一代年轻人,及其在国内顶级高等学府中的校园生活。这本书是许知远在校期间的习作,相当于他以心无旁骛的最佳状态,做了一次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场直播。
    他以准确犀利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他所处时代的名牌高校学生生活。分享给我们这些不那么幸运,未能体验到这种生活的人,读来怎么可能不新奇精彩生动有趣?
    书中有的,不仅仅只是现实,还有许知远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我不禁对这样一名高校在校学生显露出的思想和才华横溢折服了。书中不乏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词汇,比如“想象力”、“60年代人气质”、“80年代校园”,“高晓松为代表的80年代末大学校园的风花雪月”、“90年代的实利主义”,还有众多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名人大伽,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许知远写的第一本书,我从书中读到了九十年代年轻学子的心声,读到了他们不同凡响的青年时代及校园生活,唯独没有读出多少忧伤。
    相对而言,年轻人是快乐的,名校的青年学子是快乐的,他们的忧伤,说到底也是快乐的忧伤。倒是从许知远本人的照片中,似乎能看到一丝忧伤,那是一种在有着丰富想象力的人脸上常见的表情。
    读过这本书后,我就有了读许知远其他作品,看他的访谈节目的冲动。毕竟人的思想是会一直不停地变化的,他在书中就表达过自己的种种改变,我想看到他思想变化的每一个阶段。
    去读去看,直到对许知远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我知道,像他这样善于思考和探索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会随便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喜欢读他文字时的感觉,那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