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邓碧珊与《鱼藻图》


    我常常喜欢到邻近的一家餐馆用餐,不为好食,只为看一眼餐馆墙壁上的一幅画《年年有余》。它算不上佳作,几尾鲤鱼在水中翻腾,绘画者巧用谐音,让生意人家图个吉利。
    古人对鱼儿与水情有独钟。老子与孔子都爱水,一位说:“上善若水”,另一位说:“智者乐水”。中国美学的神韵就蕴含在这一山一水、一鱼一钓里。唐诗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鲤鱼跳龙门”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诗经·小雅·鹤鸣》中即有“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的描述。古人对鱼儿观察得十分仔细,历代绘鱼者众,可惜传世佳作不多。据资料记载,北宋画家刘采的《落花游鱼图》,绘的是春暖花开季节,缤纷的花瓣飘落水面,引来鱼儿追逐嬉戏。八大山人也画过多幅游鱼图,用笔简练生动,堪称鱼绘大家。齐白石的《三余图》,几笔简淡水墨,三条稚气小鱼,跃然纸上,留给人们无限遐想。只是这些都是纸本或绢本,难以保存,人们难得一见,普通百姓藏家更无能力去收藏。
    笔者酷爱收藏。20世纪末,偶得一幅邓碧珊的瓷板画《鱼藻图》,颇觉心满意足。邓碧珊(1874—1930),江西余干县人,早年靠瓷板绘画为生。他是清末民初瓷绘先行者,“珠山八友”领军人物,在设色上受东洋画艺影响,在用笔与构图方面又深受宋画的熏陶。
    他专攻鱼藻,擅长画鱼,用笔神妙。此幅《鱼藻图》,纵45厘米、横70厘米,画面硕大,瘿木边框。共画七条鱼,神态各异、活灵活现,追逐嬉戏于水草之间。尾鳍摆动,意态自然,水草亦随波轻飘荡漾,一片欢乐景象。定睛细看,如此美景,却无一丝水纹,完全是鱼儿游戏使然。《画诀》说:“画了鱼儿不画水,此间亦自有波涛。”看着鱼儿的神态,便能感到水波的显现。鱼儿在水中嬉戏,时而藏匿于水草深处,时而冒出水面觅食,灵动地游向前方,身后留有空白。不画水,只画藻,亦见满幅烟波。
    邓碧珊画的鱼藻,可称为景德镇瓷绘一绝。前无古人,且至今尚未见有高手超越。画鱼难,画水中的鱼更难,画嬉戏于水藻间的鱼儿尤其难。如此绘画功底,确非一般人所及。
    邓碧珊用水墨法,略以浅绿表现水藻,又体现出岭南画派的风格。更精彩的是,《鱼藻图》上画家精心书写的诗:“巨口细鳞亦状鲈,桃花潭水正肥初。天涯忽忆家乡味,除却松江总不如。”尾署戊辰年冬月铁肩子邓碧珊绘于珠山客邸,随“碧珊”朱印。
    这段题诗,让我想起苏东坡《后赤壁赋》中的传世佳话。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此处,邓碧珊也许受此名篇感染,借题发挥,写此题跋。
    有关邓碧珊的家事,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的后人也多是瓷绘名家,其中佼佼者,首推其孙邓肖禹,别名云耕,室名“为绚画馆”,是当代陶瓷美术大师。他的作品颇丰,但迥异于祖父,少有画鱼,却以画禽见长。
    20世纪初,“珠山八友”瓷板画的收藏风吹遍大江南北。“珠山八友”者,实则十人,即民国初年会聚在景德镇的邓碧珊、王琦、汪野亭、王大凡、何许人、田鹤仙、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徐仲南的总称。他们在当时的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均是瓷绘精品的杰出代表。遗憾的是,眼下,即便在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博物馆,“珠山八友”的瓷绘作品,亦鲜有陈列。这就让每一块“珠山八友”瓷绘残片,都被炒到上千元,而一幅完整的瓷板画,甚至被炒到能与历代名画相媲美。
    邓碧珊的鱼绘瓷板画,在拍卖市场上更是抢手。2010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组邓碧珊的《鱼藻图》挂屏,成交价为314万港币;时隔三年,北京保利拍卖一幅邓碧珊的长条瓷板《鱼乐图》,成交价为276万元人民币。令人感慨的是,如此高价买卖,大概是这位勤俭好学的穷秀才当年根本没有想到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