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伴随文本:透视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当下的网络文学研究中,文本的阅读考察非常重要,同时,原文本之外的诸多伴随文本也可以系统地纳入到研究视野中,并与文本研究互为参照。“伴随文本”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任何符号文本,都在文本之外携带着未进入文本自身的因素。但这些“伴随文本”深入影响着符号的生产与解释。因此对文本进行审视除了关注文本自身之外,不可忽视伴随文本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网络小说的伴随文本已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样式,例如文本互涉、影游改编、网站推介、读者评论等。当下网络小说的创作发展和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对于伴随文本的研究目前则更多集中于网络出版和影视改编方面,在作者—读者的评论互动、创作者与平台方的访谈资料、作品的文案与推介方面的关注较少,而且将伴随文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审视和总结整理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是网络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同时,网络小说创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开放性,伴随文本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影响远远大于传统文学。比如读者的评价甚至会实时改变文本情节的发展走向,文学网站的排名数据能够影响作者是否决定继续连载。所以对于网络小说伴随文本的全方位考察研究是亟需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伴随文本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从类别上可以划分为显性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与解释性伴随文本。显性伴随文本是“显露”在文本表现层上的附加因素,整体上可以分为副文本和型文本两类。例如网络小说中的标题、文案、网站上的封面图片,以及实体书出版后的封面和插图等都属于副文本。副文本是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首先接触到的伴随文本。读者在文学网站浩如烟海的书库中挑选自己心仪的小说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这些副文本的影响。像《花千骨》在晋江文学城上的文案中放的一些非常激烈的对白,还有一些网络小说封面上写的灵异神怪、情有独钟、虐恋情深等标签,这些内容都属于副文本。它们的选择机制和产生的作用都值得研究。
    除此之外,文学网站上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类型分类用语,比如说仙侠、穿越、玄幻等,也是一种显性伴随文本,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型文本”。型文本对于创作者和阅读者双方都起到了提示作用。这种“设定”方便读者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小说,同时也保证了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有明确的题材和主题。型文本之所以能具备这一功能,是由于同一类文本中往往具有共同的符码。以网络仙侠小说为例,“仙侠”是其所属的题材类别。在仙侠小说中角色身份常有仙、魔、神、佛、灵兽、鬼魂等,这些角色所生活的空间除了人间、仙界、魔界外,还有各个族类所居住的世界。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仙侠小说的型文本特征。
    生成性伴随文本主要由网络文学的“前文本”与“后文本”构成。前文本包括网络小说中的引文、典故、历史文化语境,以及戏仿与改编的对象文本等。后文本则是在网络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创作的作品,如影视剧、广播剧、游戏、同人创作等。网络文学为影视作品提供了许多改编素材的来源,但同时这个改编方向也可以逆向出现,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其同名网络小说就由该剧剧情改编而来。因此我们不可只着眼于网络文学作品自身,还可以历时性地通过几个截面呈现出这个作品更加清晰的面貌,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文化生产的整体样态,进而对整个文化生产链条进行深入思考。
    解释性伴随文本主要由评论文本和链文本构成。评论文本包括专家评论、研究论文和专著、读者评论,以及相关新闻等。网络文学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有数量惊人的粉丝评论。创作者由于评论而改变作品走向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我们不可忽视评论的重要性和他们的价值。针对评论的内容可以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来处理,从词条抓取、比例统计等方法入手。因为评论的数量巨大,所以计算机数据统计可能更可以发挥作用,发现潜藏在评论文本之下的发展规律与变化倾向。
    发布在网络文学作品网站页面的超链接,例如作品的广告、排行榜数据等这类“链文本”也属于解释性伴随文本。以晋江文学城为例,任何一部网络小说的页面都被层层超链接包裹。处于网页最上方的是作品库、排行榜、评论频道、新闻活动等链接。小说首页的文案部分会有作者放置的各种链接,例如新书的推荐等,文案右边的板块是文章的基本信息,包含小说类型、视角、作品风格、进度字数以及出版信息等。首页的下方是小说的目录,点击具体章节进入阅读页面后可以发现,除小说正文内容外,阅读页面还包含小说的全站排行名次等,这些链文本包含着极大的信息容量。
    将围绕网络文学重要文本的这些伴随文本进行整理总结,做一个数据库,以及进一步制作成网状的联结图,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如能制作一个以原文本为中心的伴随文本分类统计列表,就能清晰地呈现原文本的伴随文本信息以及伴随文本各个类型之间的关联。此外,还可以将不同文本的统计图表加以对比,分析不同网络文学原文本的伴随文本之间的共通点与差异点。笔者目前正在制作从1997年到2019年的重要网络小说伴随文本统计表,力图建立近20年来网络文学伴随文本的数据库,为学界未来的研究开展提供可供查阅索引的资料库。当下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是早期网络文学史料的大量散佚。笔者在统计中发现,新世纪前后的网络小说伴随文本,例如读者评论、网站页面等因网站关停等各方面原因已很难查询,笔者多方询问查证获取历史资料尽力弥补了部分缺失,但仍有待补的条目。这也提示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而言,数据的及时保存非常重要且乃当务之急。本次数据库整理工作是一次对网络文学伴随文本的阶段性整理总结,希望能够为未来的学界研究保存好当下的重要网络文学文本与伴随文本史料,以供研究者随时调阅,提高研究效率。
    建立网络文学伴随文本数据库之后,可以通过编制原文本与伴随文本之间的联结网来考察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机器提取字段和人工甄别,对伴随文本数据进行处理并绘制网状联结图,从而从伴随文本这个新的视角切入,对网络文学的生成发展进行审视。通过此联结图,可以发现诸多原文本之间不易察觉的关联,进而对网络小说的生成机制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整体思考。笔者分别截取男频小说和女频小说的部分案例来说明联结图的构建方法。《搜神记》《悟空传》《朱雀记》这三本创作年代与作者均不相同的小说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通过伴随文本却可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首先,《搜神记》与《朱雀记》有相同的型文本“中国古典神话玄幻类型”,而《朱雀记》与《悟空传》则拥有相同的前文本,两者都是《西游记》的戏仿文本。《搜神记》与《悟空传》之间可以通过链文本产生关联,它们曾共同出现在早期经典网络玄幻小说排行榜中。仅是3部小说就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伴随文本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女频小说也同样如此。《梦回大清》和《步步惊心》同为“清穿”言情小说,它们具有共同的型文本即穿越、大女主。有不少研究者曾指出,新世纪初期穿越言情小说最早以“清穿”形式出现是网络中对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清宫戏”的一次跨媒介文化回应。这些早期清穿言情小说的创作者多为“80后”,在他们的成长时期,描写康熙时期“九子夺嫡”事件的港台历史剧以及以《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清朝古装剧正是流行文化的代表,因此新世纪清穿言情小说的出现是“80后”创作群体的一次怀旧式集体书写。《梦回大清》和《步步惊心》的共同前文本即清朝宫廷戏。《步步惊心》还包含了宫斗、宅斗等更为复杂的型文本元素。从评论文本中可以发现它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型文本关联。例如“东方资讯网”的一则新闻报道标题为《你发现了没?〈知否〉就是宅斗版的“步步惊心”》,文中比较了两部小说人物关系的相似性。评论文本可以在两部看似没有关联的作品中找到共通点。当我们将不同类型的原文本通过伴随文本形成一个联结图时,可以直观展示出伴随文本联结原文本的桥梁作用。此外,伴随文本的功能性价值还体现在原文本与伴随文本的互动中。例如,评论文本能够改变网络小说预设结局,后文本中的影视改编能提高原作知名度、影响其续作情节走向等等,这些信息都可以从联结图中进行快速读取。
    我们可以梳理网络小说伴随文本的发展历程,根据数据库对各类型伴随文本进行历时性梳理,从伴随文本角度重新审视并理性把握网络文学20余年的发展历程,尝试以伴随文本的变化归纳网络文学阶段性特征的可能性。例如,以“盗墓”作为型文本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发现,2006年作品的数量出现高峰,《盗墓笔记》《藏地玄经》《上古神迹》等重要作品均在此时涌现,但高峰过后,这一文类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均呈现下滑趋势。不同盗墓小说之间也存在共同的型文本元素以及借鉴的同类前文本,可见由于盗墓小说有极强的原创性要求,随着文本内容的同质化等问题出现,读者的阅读兴趣转移,盗墓小说热潮在2006年后被新的文类代替,这一点也体现在“读者/学者”评论文本数目的量化统计中,在目前已有的数据考察中,量化统计确实可以发现潜藏在伴随文本之下的发展规律和变化倾向,有些甚至是早于原文本变化的,因而量化梳理伴随文本有利于更加理性地把握网络小说的发展轨迹,甚至预判发展趋向。
    考察网络小说伴随文本的发展变化,绝不可切断其与技术及社会经济的联系。一手访谈资料可以呈现出伴随文本发展历程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笔者结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联系采访网络小说创作者、文学网站编辑以及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可以将所获资料作为创作环境变化发展过程的史料,形成数据库的外部参照。伴随文本携带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契约,解读伴随文本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网络小说变迁背后的社会环境影响,同时思考其对社会文化的反向作用。网络小说从诞生之初的“随性写作”“自娱娱人”到当下的以“商业化写作”为主体,其背后商业资本的导向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通过伴随文本得以呈现。例如型文本的不断丰富折射出网络类型文学的崛起,读者评论文本的数目和差异性的增加,反映出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和参与度的提高,文学接受方对网络小说创作所施加的影响亟需关注和研究。
    从伴随文本角度切入考察网络文学,可以将不同媒介的样本数据进行整合并细致分析。将文学基础上的原文本、图像视野下的副文本封面和书籍插图、媒介范畴下的后文本影视和游戏改编、社会学观照下的评论文本纳入数据库中进行综合总结考察。对网络小说伴随文本的发展历程加以研究,可以为网络文学20余年的发展提供一个文本外部的研究切入角度。探索从这一角度进行网络文学分类、分期的可能性,总结伴随文本在新媒介融合时代为网络小说发展可以提供的新动力之着力点,同时预判网络文学未来变化趋势,为国家战略指导下的网络文学规范和引导提供参考,也将为业界在如何利用伴随文本扩大网络文学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方面提供启示。制成以伴随文本为主线的“原文本-伴随文本关系联结图”,有利于为当下芜杂的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提供一个理性把握的进路。文学载体从书页到网页的转变,显示出网络文学生成范式的变化,与之相伴的伴随文本在生产方式、存在形态以及传播模式上也有其特性。探究伴随文本与网络文学的双向互动,不失为透视这20多年来文化生产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一条路径,也可以进一步为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镜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