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感受,两代人相互“靠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2:11:15 文艺报 周 波 参加讨论
小叶与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叶、她爸妈和她公婆三家都在一个城市,小叶家跟爸妈家比较近,离公婆家稍远一些。所以小叶请爸妈白天来家里照顾孩子,晚上交接班的时候自己和爸妈还能见见面,小叶觉得这也能让他们有点儿事干,少些孤单。 妈妈不满意,女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绝大多数中老年人都期待子女和孙辈的陪伴,这最能带来欢乐、慰藉和希望。然而有时中老年人对晚辈的陪伴并不满意,对陪伴的“获得感”不强。小叶没少为这事发愁。 多数时候小叶爸爸负责接送外孙上下学,外孙正是对事物又好奇又似懂非懂的年龄,上下学路上和姥爷天南海北地聊,小叶爸爸乐此不疲。有时候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小叶爸爸就上网查,他说他现在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全都来自外孙。 小叶妈妈通常负责做午饭和管外孙午睡,但小叶妈妈并不喜欢这项任务。小叶妈妈常抱怨外孙不听话、不懂事,而且嘴太刁、挑食。外孙也不乐意姥姥总管他。 小叶爸爸喜欢看电视,小叶妈妈觉得乱,很少一起看;如果外孙在,家里就更吵闹了。小叶妈妈觉得家里没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孤零零又无处可待。 小叶妈妈喜欢做十字绣,小叶逢节日和妈妈生日常会给她买,小叶妈妈每次都表情平淡地收下。 小叶和丈夫工作都很忙,每天晚上回到家跟爸妈交接时,他们经常顾不上和爸妈多说几句话就又立即各忙各的去了,有时候连爸妈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 小叶和丈夫每年都很努力地做规划,把两人的年假凑在一起,趁孩子假期时一家三口出去旅游,他们觉得每年小家庭的旅游是他们繁忙工作的“奔头”之一。 每次旅游回来之后的几天里,小叶妈妈总会找到一个机会训斥小叶一顿,说小叶和小叶丈夫一点儿都不关心她,这个闺女算是白养了。小叶有时委屈得直掉眼泪。小叶问妈妈:“你究竟希望我怎么做?”小叶妈妈不肯说。 小叶爸爸会偷偷安慰小叶,让小叶别往心里去,说:“你妈就那样,过一阵儿就好了。” 小叶想不明白:都在一个环境里生活,自己都是一样地陪伴,为什么爸爸就能乐乐呵呵,妈妈却总说自己不关心她呢? 陪伴获得感不强的五种情况 在以下情况中,中老年人会觉得子女对他们的关心不够,对陪伴的获得感不强。 第一种情况,子女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满足中老年人的最基本需求。例如,子女不赡养父母,或者子女对父母的态度恶劣等。小叶家不存在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子女没有感受到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所以没有提供相应的陪伴。例如,小叶妈妈可能希望和女儿一起旅游,但女儿没有发现妈妈的这个需求。 第三种情况,子女提供了陪伴,但与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有差别。例如,小叶觉得让父母照顾外孙会让他们减少孤单,小叶爸爸满足于这种生活,但小叶妈妈又生出很多抱怨,这减弱了小叶妈妈对陪伴的获得感。 第四种情况,子女提供了陪伴,满足了中老年人的某些需求,但中老年人感受不到。例如,小叶经常根据妈妈的兴趣喜好送她十字绣等礼物,但小叶妈妈已经习以为常,不能从中体会女儿的用心,不会因此而增强获得感。 第五种情况,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不仅仅针对子女,子女的陪伴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中老年人的全部需求。 问题摆出来了,怎样解决呢? 第一种情况,更需要从道德、法律层面解决。 第五种情况,将在本章第3节中讨论。 本节要讨论的是第二、三、四种情况,它们的共同症结是:子女提供的陪伴与中老年人的需求两者之间不够契合。 这是两代人共同的问题,所以需要两代人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当然,要付出更多努力、需要“多走几步”的是年轻一代。 年轻人接纳父母“无力”的一面 年轻人要逐渐了解真实的父母,接纳父母“无力”的一面。 小叶以前常跟妈妈说,别整天老皱着眉头,别老冲她爸唠叨。小叶觉得她爸够好的了,哪有那么多可埋怨的。可她妈妈不仅听不进去还很生气,有一次发完脾气居然哭了。看到母亲流泪的样子,小叶感到莫名的不安,从此不敢再提这个话题。 当父母忍不住流露出真实的情感、表现出软弱无力的一面,有时会“吓”到年轻人。因为在年轻人的心目中,父母一直是坚强的、成熟的,即便不是坚实的磐石、强壮的大树,至少也能轻松做到自力更生、悠然自得。 有些中老年人自己也这样想,他们习惯报喜不报忧,遇到困难就硬撑着,撑到实在撑不住了,才把困难告诉子女。越是硬撑,到撑不住时越容易爆发,就像小叶妈妈突然哭起来。 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婴儿的心灵比喻成一枚光滑圆润的鹅卵石,那么人到中老年,这块心灵石头上可能已经布满了细小的碎纹,甚至有的边角还有缺损,深处有裂痕。因为没有人能够在纯粹的顺境中毫无压力地度过一生,谁都经受过恐惧、焦虑和强烈的内心冲突。有些裂痕是自己能够感受到的,有些则压在内心深处,它们只有在被某些触碰提醒时才会模糊地出现在记忆中或梦境里。而自然衰老和其他生活苦恼,又给这枚旧鹅卵石增加了或轻或重的压力。 有些中老年人发现了自己和同龄人所处的困境,他们有勇气向年轻人表达。戴伯伯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他曾对我说:“人老了,看着受尊敬,其实没资格说心里话。孩子,咱们都记着,什么年龄的人都是人,而且我们现在比以前弱,我们现在比以前更需要你们的关心。” 如果小叶能够接纳母亲也有软弱无力的一面,她就不会过于惊讶,可以让自己处于帮助、倾听的角色。而小叶妈妈也可以选择及早表达自己的困难。 年轻人克服困难,对父母增加关注、增加陪伴 年轻人希望多陪伴父母,但经常遇到各种困难。有些困难的确难以解决,子女和父母只能相互理解,而有些困难或许可以克服。 有些年轻人在外地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在父母身边陪伴。好在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很多年轻人教会父母用微信等方式视频聊天。现在交通也越来越发达,异地互动比任何时候都更方便。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去子女身边租房团聚会有更好的效果。 有些年轻人缺少关注中老年人的精力。如果家里有小孩子,年轻父母工作之余的精力都在孩子身上,忙孩子的吃、喝、穿、用,上学送、放学接,晚上辅导功课,周末还得上辅导班……一天一天,一周一周,围着孩子就过完了。 其实如果年轻人能够想通关心父母和照顾孩子并非“零和博弈”,不是这边花了心思、那边就少了关心,而是可以合二为一的,这一点或许就容易解决了。 一方面,年轻人关心父母是对孩子的行为示范。说得“功利”一点:年轻人尊重中老年父母,幼年子女就会尊重年轻的父母;年轻人对父母多一些耐心,就会在自己中老年时多收获一些来自子女的理解。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孩子不能缺少父爱和母爱,但也要知道孩子同样需要祖辈的爱,因为祖辈代表传统、代表家族,祖辈能给孩子带去深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祖辈的传统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恰恰是今天的孩子们特别需要的。 有些年轻人存在心结,与中老年父母的交流不顺畅。小叶说,她跟父母说话的感觉像是在淤泥中走路,黏糊糊的,鞋上带着厚厚的泥,每一步都很沉重。她觉得跟父母说话累,尤其跟她妈妈说话比上班还累。在一些家庭中,两代人间的心结非常严重,以至于不愿见到对方。 倘若老师说孩子的学习有短板,年轻的父母会积极地给孩子找课外辅导班去提高;同样地,当发现自己与父母关系相处中存在难题,年轻人也可以主动获取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渠道去处理。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阅读心理健康书籍、听心理健康课程,而且越来越能接受心理门诊、心理咨询等专业心理服务方式,这些都有助于解开心结。 孤独“滋生”时,年轻人多多雪中送炭 年龄越大,越容易孤独。 身体状态越不好,越容易孤独;体育锻炼越少,越容易孤独;生病的时候,更容易孤独。 某些歌曲、音乐和电视节目能突然触发孤独的情感。 在节假日、某些特殊的日期,会感受到更多孤独。 热闹陡然消失之后可能更容易孤独,比如春节假期之后的几天。 好热闹的人身边突然冷清下来时,更容易孤独。 …… 在父母长辈容易孤独的时候,年轻人可以尽量给予陪伴或关心,至少不要忽视他们的需求。 (摘自《您育我成长,我陪您到老》,周波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钢的城》聚焦工业国企改革
- 下一篇:我对世界有话说——《羽蛇》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