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化的交会点。从汉代起,就担负着连接中原和西域、中西亚地区的历史重任。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石破天惊,大批珍贵的写本文献重见天日,这些文献主要产生于唐、五代,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唐、五代正处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转变的关键阶段,对这一时期代表文献敦煌诗词曲的词汇研究,有利于揭示近代汉语词汇面貌。 新词新义 敦煌诗词曲是指敦煌遗书中的诗歌、曲子词、佛教歌曲和民间俗曲,共计4500余首,数量可观、时代确定、来源可靠、内容丰富、口语性强,属于“同时资料”,是研究唐、五代汉语的珍贵语料。它反映了其他文书中所不见或罕见的口语词、俚俗词,对词语的考源、词汇的生成研究乃至汉语词汇史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敦煌诗词曲中有很多新词新义。新词的衍生机制有联合、缩略(如“阿弥”是“阿弥陀佛”之省)、修辞、化典、语法影响等。联合又可分为同义联合(如“便贷”)、类义联合(如“磨炼”)和反义联合(如“险夷”)三种。修辞构词如由比喻构成的“萍寄”,通过拟人构成的“方孔兄”等。化典如“鹏抟”来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火急”本为主谓短语,结构松散,后来受语法位置的影响被重新分析为状中结构,成为一个词。新词产生的动因有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方面,内部动因包括表达的委婉性(如避用“金钱”而用“青缗”)、增加形象性(如用“月窗”而不用“圆窗”来增强诗意,用“鬼朴”警醒世人)、受文体的制约等。外部动因有受复音化的影响(如由中古的单音词“店”扩展为双音词“店舍、店肆、店家”)、韵律的制约(双音节为一个音步,在韵律的制约下,一些原本只是线性相邻的组合在高频使用中被压制而发生词汇化,如“依旧”、“火急”)和新的构词方法的运用。敦煌诗词曲中由派生构成的新词25个。其中由后缀“-子”构成的新词7个,“-头”构成的新词11个,有些词沿用至今,如“绳子”、“帽子”、“鬼子”、“南蛮子”、“庵子”,“骨头”、“木头”、“日头”等,显示了派生构词的能产性和生命力。 隐喻和转喻 敦煌诗词曲新义衍生的认知机制包括隐喻和转喻两种。隐喻按来源划分有来自身体经验的隐喻(如“口”由吃饭说话的器官转指刀剑的刃、“醒”由酒醒转指睡醒、“宛转”由“弯曲”隐喻“美丽、妩媚”)、来自生产劳动经验的隐喻(如“提”由“拎、掂”义发展出“说起”义、“陡”由“陡峭”引申出“陡然”义)和来自社会生活经验的隐喻(如“花柳”由“花和柳树”隐喻“娼妓”、“风波”由“水面的波纹”隐喻“战争”、“妖精”由妖怪精灵隐喻“敌人”)三类。转喻则包括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如“板”由木板转喻“棺材”、“婵娟”由“姿态美好”转喻“美女”)及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两类。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又可分为处所转喻(如“北堂”由父母的住房转喻父母、“当阳”由面朝南方的位置转喻佛)、行为转喻(如“逃亡”由“逃跑”转指“逃跑者”、“对”由“对答”转指量词“套,双”)、因果转喻(“甲子”由干支纪年法的六十年一甲子转喻“年龄”)及多层转喻(如“闺阁”由“小门”转喻“内室”,又“由内室”转喻“女子卧室”,最后转喻“妻子”)。 同素异序词 敦煌诗词曲中有267个同素异序词。对这些词语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汉语词汇双音化规律,通过与当代词语的比较,有助于追溯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消亡与留存的规律,有利于当代汉语词汇的规范。敦煌诗词曲中,同素异序词包括218个共时同素异序词(AB-BA,如:割舍—舍割、音信—信音),49个历时同素异序词(与现代汉语相比只有BA的,如:运命、害灾、均平)。同素异序词的并存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属于语言的消极现象,敦煌诗词曲中的同素异序词在后世有不同的发展命运,在语言竞争机制的影响下逐渐分化,有的全部消亡,有的全部保存但有了分工,当然最多的还是一存一亡,符合语言规律的保存下来,违反语言规律的被逐渐淘汰。查检敦煌诗词曲中二序皆存的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收录情况,全部保存下来的14组(如:离别—别离、语言—言语),全部消亡的14组(如:供献—献供、改移—移改),大部分是一存一亡,共81组(如:推辞—辞推、钱财—财钱)。敦煌诗词曲同素异序词的产生原因主要有:押韵、避复、双音化。敦煌诗词曲同素异序词在后世淘汰的影响因素有:调序(符合平上去入声调顺序的词语容易保存下来,如“旅客”是上入,符合调序规律,保存下来,相反“客旅”是入上,违反调序,被淘汰)、文化心理(在表示尊卑、吉凶、正反、好坏的词语里,正面意义语素在前的词语更容易保存下来,如“生死—死生”、“深浅—浅深”中前者保存下来)、认知规律(符合认知规律的词语容易保存下来,如“始终”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保存下来,“终始”被淘汰)、使用习惯(如常用语素在前的保存下来,“供应、舍弃、会合”保存下来,它们的逆序形式被淘汰)、词语反映的事物(所指)消失引起词语的消亡(如:帝主—主帝)、旧语素(能指)的淘汰引起词语的替换(如作为“砍伐树木的工具”义的“斤”语素已经消失,相应的由“斤”为构词语素的“斧斤—斤斧”皆遭淘汰,而代之以“斧子”)等。这些同素异序词的研究有利于窥探汉语词汇的构造规律,了解词语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原因,也利于汉语词汇史的建立。 敦煌诗词曲词汇对于编纂的积极作用 敦煌诗词曲词汇有助于大型历时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比如对于“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词典》来说,敦煌诗词曲词汇能够从提前书证、补充词条、修正释义、增加义项、补充用例五个方面弥补其不足。敦煌诗词曲词汇中,《汉语大词典》以宋代文献为始见例的有47个,如:必定、差殊、折本;以元代文献为始见例的有25个,如:病患、魂飞魄散、怀担(怀孕);以明代文献为始见例的有37个,如:安邦定国、哥哥、不是(错误,过失);以清代文献为始见例的35个,如:当即、崭新、嘱咐。敦煌诗歌可以补充《汉语大词典》词条,敦煌诗歌中有些词条,《汉语大词典》失收,这些词语不仅见于敦煌诗歌,还见于同时代或较晚的其他文献,《汉语大词典》似当补收。这样的词语有67个,如:慢坡(缓坡)、后翁(继父)、铺头(店铺)。敦煌诗词曲词语可以补充《汉语大词典》的义项,如“论平”的“询问”义、“比来”的“从来”义、“料取”的“料想”义、“端正”的“漂亮”义等。对新近出版的四卷本《近代汉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敦煌诗词曲也可以弥补其部分不足,如“板”的“寿材”义《近代汉语词典》举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为首例(44页),“当阳”的“指佛”义《近代汉语词典》引宋曹勋《齐天乐》为首例(347页),其实该义敦煌诗歌中均已出现。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诗词曲词汇研究”负责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