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泡沫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29 中国文化报 党云峰 参加讨论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书籍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读者的精神家园、城乡的文化风景。从学校到社区,从企业到书店,越来越丰富的“阅读+”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但在阅读推广的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功利浮躁的心态弥漫在阅读推广的各个环节。老师在学校里给学生列了不少阅读书目,可多数只有书名,没有版本。家长带孩子到书店才发现,书店里有铺天盖地的图书,光是四大名著就有几十种,家长也不知道哪个版本好,就问问店员吧。结果店员微笑着说自己不是学文史哲专业的,也不太懂……阅读氛围的形成需要社会各方的合力,但这种半懂不懂、不懂也不学的情况,让阅读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本书把孩子托举到另一本书上,让孩子在阅读的海洋中徜徉,让心灵远航。但一些学校、家长在孩子的阅读方面有拔苗助长的行为,例如大力宣传某人一年读了几百本书等。以量取胜,何足道哉?其实这种还没来得及让阅读在心中泛起涟漪就匆匆翻页的行为不值得提倡,毕竟阅读是从觉醒到体悟的过程,也是完成自我人格塑造的过程,步入澄明之境需要一页页书的加持,而不是囫囵吞枣后大秀朋友圈。对孩子来说,好书需要在不同的阶段体悟,读的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才能使孩子从小真正热爱阅读。 如今读书被一些人质疑的原因主要在于,这是一种缺乏回报或回报无法量化的脑力劳动。人们在阅读开始的时候很少提到阅读的门槛、阅读的成本,其实很多时候这个门槛是时间、是阅历。随着阅历的积累,重读经典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热爱阅读的人会用旧的船桨发现新的大陆,甚至会出现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追问当年无感的文字今天为何让人流下热泪。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没有体会到美好的事情发生而质疑阅读的动机。虽然阅读的意义在现实中跌跌撞撞,但许多人仍然会通过阅读来建立与世界的亲密联系。阅读的作用在于把人从浮躁的环境中唤醒,让人关注一些根本问题,如理想,如存在,如真善美。阅读有助于人们认知苦难,让心灵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更从容。 从阅读活动到艺术展览,从咖啡吧台到文创产品,从手工制作到教学课堂,跨界让书店跨出瓶颈,以文化惠民综合体的形态迎来生机,可是很多高颜值的书店却不知该在门口摆什么书能体现书店定位、特色,于是就把廉价的英文原版通俗读物摆一墙,甚至把只是封面上写了几个英文字母的模型书摆在门口。浮躁写在纸上,也呈现在脸上,更弥漫在社会上。市场上《百部文学名著一本通》《一口气读完百部世界文学名著》等图书大行其道,人们甚至相信一些所谓的速成课,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六分钟把握住哲学史的要点……“一本通”只是提纲挈领地把读者领进门,但心态浮躁的读者把这本书当成了全世界。在出版界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在商业“精英”领域多次出现夸大宣传、编造作者的伪书横行并被奉为宝典的怪事,这暴露了出版社的诚信问题,更暴露了所谓专业人士的真实水平。 在信息化、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人仍然保持着阅读的良好习惯,所谓深阅读和浅阅读,跟是不是用手机阅读没关系,动了脑子的阅读就是深阅读。细读则收获满满,粗读亦受益匪浅,哪怕只是随手翻阅,也会有灵光点燃。阅读的收获是五味杂陈的,因为真正的美是感触的合金,其中既有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在或低回婉约、或荡气回肠中读者能感受到生命的拔节。在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中,多元的解读所锻炼的其实是读者提问的能力。脑海是知识的海洋、问题的海洋、思考的海洋、祛魅的海洋,阅读让人头上有灯、血中有风、眼中有光、笔下有神。大脑的沟回不是靠美颜相机修出来的,而要靠深入的思考去进行自我塑造。很多读者发现了浩瀚无边的知识库,却没有学会判断和思考。思考是阅读持续推进的深层次动力。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中流淌着文化传承的基因,浸润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丰盈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充分体现了文化软实力的向心力、凝聚力。社会呼唤更多优质图书成为更多读者的精神家园,呼唤更多的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倡导全民阅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自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已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六次倡导全民阅读。如何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实在在地提升读者的文化获得感,去除泡沫,更好地满足读者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文化传承没有捷径,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积累。古人与今人隔纸对话千年,古人的长叹传染了我,于是在我的长叹中时光被照亮,精神被温暖,这就是阅读的馈赠。年少时的梦想不会停留在历史的深处,书籍如船,阅读如桨,把梦想从历史深处的码头摆渡过来,驶向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看文学未来
- 下一篇:哪吒是哪里人?这四个地方争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