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宁坤:伟大的文学有救护的力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09 澎湃新闻 范佳来 参加讨论
美国当地时间2019年8月10日,著名翻译家、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巫宁坤逝世,终年99岁。 巫宁坤因翻译作品为公众所熟知,他的译作包括《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萨尔曼·拉什迪、约翰·斯坦贝克、克里斯多夫·依修伍德、亨利·詹姆斯、迪伦·托马斯等英美名家的小说和诗歌。 巫宁坤 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著有《九个人》一书,讲述九位知识分子的人生和他们与二十世纪中国的故事,其中一位就是巫宁坤。 张新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巫宁坤所有译作中,诗人迪伦·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从数量来看,巫宁坤的译作不多,但都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质:刚健、清新、有筋骨。”这样的气质来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他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巫宁坤在口述中曾回忆,自己的翻译生涯起源于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外文系求学期间。起初以翻译诗歌、会议文件居多,后在巴金和萧珊的推荐下,他翻译了《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传》。1979年,袁可嘉在编写现代派文学选集时,巫宁坤受他邀请,翻译了迪伦·托马斯的作品。起初,巫宁坤觉得自己翻译得“不像样子”,申请向袁可嘉退稿,而袁可嘉却说“修改可以,退稿不行,因为稿子已经在我手里了。” 在巫宁坤看来,“谁都知道迪伦·托马斯的诗晦涩难懂,更难翻译。但是,这位威尔士天才诗人椎心泣血的诗篇曾伴我走过漫长的灵魂受难的岁月。”其中一首,《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对于我们这一代饱经沧桑的老人,这好比暮鼓晨钟!”经他之手,在国内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另一位翻译家黄灿然曾在《译诗中的现代敏感》中这样评价巫宁坤的作品:“巫译托马斯采取的正是直译,几乎是一字对一字,字字紧扣,准确无误,连节奏也移植过来了,从而使得汉译托马斯具有一种少见的现代锋芒。”在黄灿然看来,这些译诗远远超出一般汉语的普通语感,以陌生又令人怦然心动的冲击力扎痛着读者,这锋芒对于高扬中国青年诗人的想像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后代中国诗人深受影响。 译者黄昱宁和陆大鹏在回忆起巫宁坤时,不约而同地表示曾阅读过他所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年代距今已较为久远,巫宁坤在翻译界仍是后辈耳熟能详、鼎鼎大名的前辈。”陆大鹏说。 在巫宁坤晚年,中国农业大学外语系教师赵挺曾和他有过邮件往来。在他眼中,巫宁坤的翻译以直译为主,尽可能弱化自己的创作。导致有些译者对他有所诟病,认为他过于直译。“我认为,这是他刻意为之。他想复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仿佛原文作者在使用中文写作。”赵挺说。 在赵挺的印象里,晚年的巫先生过着清静而孤独的生活。他和夫人居住在美国老年公寓里,还为此赋诗一首:“一室一厅藏拙处,三更三点忆旧时。”句里难藏对过往生活的感伤。 “巫先生一直热情、幽默,他的一生经历大风大浪,但始终保持乐观、昂扬的心态,每说一两句话都会笑。”赵挺说,巫宁坤的晚年生活并非全然如意,但未因此消沉,而是坚持创作,直至97岁时仍在接受记者采访。每日凌晨3点多,巫宁坤起床回复电子邮件,日日如此,甚少间断。 2005年,是巫宁坤最后一次回国。他遍访旧友,还在上海博物馆前留影,这也是他命运多舛的一生中,对故土最后的回眸。 张新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活下来?答案是文学。在巫宁坤那里,他不是矫情,而是把文学作为信仰:文学不仅是有用的,且是最有用的。伟大的文学有救护的力量,有使一个人的生命延续和保持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