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亟待—— 放大格局 提升境界


    核心阅读
    互联网思维和流量标准不能取代影视创作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标准,网络文学原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形式差异与改编创造要充分重视
    网络文学以及由之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要想突破相对狭窄的视野与格局,既要展现个人命运,也要折射时代精神、传播主流价值,主动寻求高远的思想文化境界
    原作好不等于改编好
    在互联网语境下,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互联网化成为必然趋势。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文学作者高达1500万,在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人群同时进行文学写作和故事生产实属罕见;在受众方面,当前网络文学读者已达4.32亿,在网民中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者与受众都呈现显著的年轻化趋势,2018年新增网络文学作者中90后占比已超七成。伴随文学发展互联网化和年轻化,基于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也顺势而起。
    经过近几年发展,网络文学已贯穿影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引擎。今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发布“2018年度百强IP(知识财产)”,其中网络文学占比近90%,正是“网络文学+”趋势的缩影。
    网络文学对于影视发展的助力是多层次的:网络文学先天具有互联网基因,与“互联网世代”有天然文化与审美共鸣,网络文学庞大的读者群为影视改编作品提供大量可转化的受众资源;网络文学侧重故事、突出类型化写作、强调戏剧性与矛盾冲突的特征,与影视艺术有天然接近性;网络文学蓬勃增长的作品库,为影视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容资源。
    在前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当代小说《围城》《红高粱》,传统文学改编一直是影视剧作重要来源。而在今天,《琅琊榜》《七月与安生》《大江大河》《都挺好》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出现,则证明网络文学改编创造艺术精品甚至经典的可能性。不过,目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仍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以及诸多类型局限。当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题材多集中在玄幻、仙侠、言情等有限类型,时代架空、背景悬浮、故事程式化低幼化、人物脸谱化扁平化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剧作由于原著版权与明星片酬挤占高额成本,二度改编创作与制作的投入被急剧压缩,导致粗制滥造、剧集注水、表演堪忧等问题。
    一系列被寄予厚望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口碑遭遇挫败,使影视创作者愈加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和流量标准不能取代影视创作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标准,粗疏粗放的取巧糊弄不能取代影视转换所需的精耕细作,网络文学原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形式差异与改编创造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尊重影视艺术创作规律
    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瓶颈不仅仅源于网络文学本身,而是源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粗放处理方式。可以说,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正在迎来一个拐点,要度过这个市场倒逼而来的发展拐点,网络文学影视改编需要经历一次全面转型升级。
    首先是基础认知的观念转型。要正视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类型差异,网络文学有价值有优势,但仅提供故事和受众基础,并不意味“旱涝保收”。好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拍成差的影视作品,二度创作与制作的水准高低才是成功关键。数据分析能探明市场需求,却不能代替前端内容创作,网改作品可以借力“粉丝经济”,但不能吃定“粉丝经济”、将自己局限为粉丝作品,应努力使自己具备“破圈出圈”的能力。艺术精品标准是共通的,小众粉丝的追捧并不能扭转差评,优秀作品则能够跨越圈层受到广泛认可。
    其次是类型选择的路径转型。网络文学改编的类型选择应更加多元化,不能局限于玄幻、言情等传统类型。网络文学创作题材正在不断扩展,“2018中国原创文学风云榜”前50名的作品覆盖10余种品类,现实题材日益受到作者、读者和平台普遍重视。近两年创造中国电影票房奇迹的《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都是原创现实题材作品,《流浪地球》《都挺好》《大江大河》并非“超级IP”,却取得良好口碑,引发热烈讨论,而被追逐热炒的玄幻、仙侠等题材,鲜有作品获得公认的成功。可见,只有不断提升对文学原著的价值识别和发掘能力,才能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找到真正具备开发价值的内容资源。
    再次是影视改编的专业化升级。影视改编专业化程度、精细化开发能力,决定网络文学改编是加分还是减分。在剧作层面,网络文学经年日更的写作方式形成“长篇”传统,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字体量的作品比比皆是,要将之精简提炼并容纳到数十个单集45分钟的剧集或者90—120分钟的影片当中,本身就要求高度专业性。故事内容的增删取舍、叙事线的穿插协调、矛盾冲突的整体安排、草蛇灰线的伏笔细节、结构上的完整性、叙事上的节奏感、逻辑上的严密性,都需要细细考量。人物形象既要保持网络文学人物特有的“网感”,也要避免脸谱化、扁平化的痼疾;既要尊重原作创意和亮点,也应在把握原作精神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胆删除原作“穿越”设定,避免网络文学的程式化套路,反而呈现出一幅细腻动人的宋代风俗画卷。在制作层面,优秀网络文学改编作品应通过摄影、美术、服化道、特效诸环节的高水准制作,营造更高级的画面,为观众创造极致视听审美体验。出色的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不应是简单的缩写改写,而应是融入强烈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实践。
    提升精神境界与文化格局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应着眼于精神境界与文化格局的突破与跃升。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其写作初衷、作品风格、意义指向一直带有强烈个体倾向和个人化色彩。一味强化升级打怪的阅读爽感、价值意义浅表化,一直是长期存在的局限。
    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要想突破相对狭窄的视野与格局,既要展现个人命运,以接地气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也要透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精神、传播主流价值,主动寻求更高思想立意和更深远文化境界。一己悲欢让人感同身受,但家国情怀、人类文明观照更能引发广泛深沉的精神共鸣。在《都挺好》《欢乐颂》《大江大河》等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平凡人命运背后的时代关切和家国变迁的历史轨迹,《长安十二时辰》《军师联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作品则展现盛唐气象、魏晋风度、东京梦华的独特气韵与神采。中国文艺工作者正不断从本土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资源,越来越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也充分说明网络文学改编作品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影视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保持水准方能成就一部艺术精品,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也不例外。从理念到类型、从形式审美到文化精神,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只有进行全面转型升级,才能成功突破困局,迎来螺旋上升的发展新阶段。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