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张慧丽、潘海华:动词变韵与事件结构的语法化


    一、动词变韵与事件结构有界性的界定
    1.动词变韵
    中原官话尤其是河南方言中,存在着用系统的动词韵母变化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现象,学界一般称作“动词变韵”。关于动词变韵的功能,一个主流的观点认为是表示时体意义:变韵动词表示“已然”或者“完成”,本韵动词表示“将然”。然而,很多材料已经显示变韵动词也可以表示“未然”或者“持续”,而有些表示“已然”或者“完成”的语句不可以用动词变韵,而用本韵动词。
    2.“有界性”的界定
    以往文献中关于事件结构“终结性”和“有界性”的讨论多有重叠和纠结,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厘清。“有界性”是关于事件的有界化,是更大的概念。“终结性”是关于事件的终结,是“有界”的一种,也是“有界”的一个特例。
    关于动词变韵的前期文献,关注了动词是与哪个后缀的合音,忽略了整个动词短语的有界性问题;关注了变韵动词所表达的“已然、完成”与不变韵动词所表达的“未然”的不同,忽略了动词变韵所表达的“完成”与不变韵动词加“了”所表达的“完成”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浚县、郾城等六个方言点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发现河南方言的动词变韵与整个VP的“有界/无界”直接相关,而与“完成”的概念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 动词变韵的分布与制约
    1. 分布与句式分类
    根据前人研究,动词变韵的分布主要与后接成分有关。因此我们首先对比考察了这六个方言点动词变韵出现的句法环境,并根据动词后成分性质的不同,细分为17个句式。若把有共同特征的几个句式归为一个大类,可以归为六个大类,见(1)。
    (1)
    a.后接成分包含明确的数量词;
    b.后接成分指示明确的空间/时间的变化;
    c.后接成分是代词;
    d.后接成分是光杆名词;
    e.后接成分是语气词;
    f.其他
    2. 分布与有界性
    对以上六类句式的分析表明,河南方言中变韵动词出现的环境是整个VP有界,这可以统一解释动词变韵为什么和下述成分共现:名量结构、时量结构、动量结构、地点/时间成分、程度形容词、补语成分、“的”和动词重叠。普通光杆名词在变韵动词后一般不出现,但在话题化、连动前项等某些特定句法结构中可以出现,因为在这些结构中光杆名词使用的都是有界解。
    三. 动词变韵与有界/无界的语法化
    1.动词变韵与“动词+了”
    沈家煊(1995,2004)认为,数量词和“了”有相同的作用,都能使动作变为有自然终止点,或者实际终止点。但实际上,这两种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我们通过普通话的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
    (2)
    a.去年张三盖了房子/盖房子了。
    (房子可能盖好了,也可能没有盖好)
    b.昨天张三吃了苹果/吃苹果了。
    (苹果可能吃完了,也可能没有吃完)
    (3)
    a.张三盖了两年房子。
    (房子不一定盖好,但明确的时间段使事件有界化了)
    b.张三吃了两天苹果。
    (苹果不一定吃完,但明确的时间段使事件有界化了)
    (2)和(3)说明,“了”如果与有界成分结合,就能确定整个VP的有界性;如果与无界成分结合,则不能确定有界性。这说明VP的有界性与“了”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必须要看包括宾语、补语等各种成分的整个VP。这与河南方言动词变韵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
    学界一般认为变韵动词是合音形成的,实际上有些动词变韵已经固化,不能再复原为“动词+合音后缀”了。举例见(4)。这种不同可以通过动补结构来分化,见(5)。
    (4)
    a.去年张三盖D俩房子,盖D两年都没有盖完。
    b.*昨天张三吃D俩苹果,吃D两天都没有吃完。
    (5)
    a.盖D≠盖完/好了
    b.吃D=吃完了
    2.动词变韵与“动词+着”
    普通话中有两个“着”:表结果和状态持续意义的“着d”和表正在进行的“着p”(木村英树1983;陆俭明1999)。河南方言中的动词变韵也可以表示“持续”,大致类似“动词+着”的合音。例如辛永芬(2006)描写浚县方言的动词变韵也表示“持续体”,但她强调,变韵动词只表状态持续,不表进行。根据我们的调查,郾城方言中,动词变韵与表动作正在进行的“动词+着”和“正+动词”基本上处于互补分布:动词变韵选择数量结构或者语气词“嘞[·lɛ]”,“动词+着”和“正+动词”选择光杆名词或者语气词“哩[·li]”,分别表示不同的事件类型,举例见(6)和(7)。
    (6)
    a.他骑D一辆自行车。
    (表示“骑上、骑走”等动作结束后的一种状态持续)
    b.他骑D自行车嘞。
    (强调骑了自行车,而不是没有骑)
    (7)
    a.骑着自行车,吃着苹果。
    (表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b.骑着自行车哩。
    (表动作正在进行)
    根据分布与功能的不同,河南方言中类似“动词+着”的动词变韵,应该是动词与表结果的“着d”的合音。没有与动词合音的“着”,应该是表动作进行的“着p”。这样,动词变韵与“动词+着”分布不同,分工各异,分化了两种事件结构:一是表示“动作结束后某一结果性状态持续”的有界事件,另一个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无界动作。
    四. 结语
    本文的分析表明,有界与无界的对立,在河南方言中表现为句法结构与动词语音形态的互动:整个VP有界,动词变韵;整个VP无界,动词不变韵。整个VP有界是动词变韵的必要条件,而后加数量成分、处所词/趋向词、动词重叠等则是使动词短语有界化的手段。至于普通光杆名词,由于既可以做有界解,也可以做无界解,它们和VP的有界性有如下关系:普通光杆名词的无界解会导致整个VP的无界性,而其有界解会导致整个VP的有界性。“有界性”可以给动词变韵的功能和分布一个比较统一的描写和解释。
    河南方言的动词变韵,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是从合音而来,在很多情况下与“动词+某个后缀”还可以自由变体,但在与事件结构的互动中已经高度语法化了。首先,动词变韵已经高度形式化、结构化。这表现为变韵动词与“动词+了”基本上处于互补分布,各有分工。动词变韵与整个VP有界共现,表示一个有界事件;“动词+了”与整个VP无界共现,表示无界事件。同时,动词变韵与“动词+着”和/或“正+动词”也分化出表示有界的“动作结束后的状态持续”和表示无界的“动作正在进行”,并在不同方言中表现为不同的语法手段。其次,相当于动词与“了”合音的变韵动词,有的结构中可以与“动词+了”自由变体,有的结构中已经不能再退回到“动词+了”结构,体现了语法化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9年第1期
    主要参考文献:
    
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5.367-380。
    辛永芬 2006 河南浚县方言的动词变韵,《中国语文》1.45-53。
    张慧丽、潘海华 2013 郾城方言的动词变韵,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1-117.
    Smith, C.S. 1991/1997 The Parameter of Aspect.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作者简介
    
    张慧丽,女,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语言发音、方言变韵、音系与句法接口,亦涉及神经语言学、临床语音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一部,在《当代语言学》《语言研究》《语言科学》、Language and Linguistics、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
    
    潘海华,男,博士。研究领域为句法理论、形式语义学、计算语言学等。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系主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2015-2018年任香港政府大学研究资助局(UGC)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2015年任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两位作者自2011年开始汉语语音与句法语义接口研究。合著作品还包括《汉语句尾信息焦点与重音实现》(《当代语言学》1, 2019);《焦点-重音原则与汉语的把字句》(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 2017);《郾城方言的动词变韵》(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2013)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