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学知识 >

韩敬体:“娘子军”原先并不是指女兵


    
    “娘子军”指“由女子组成的军队或队伍”是现在人们共知的,比如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即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领导的海南"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曾多次沉重打击国民党军队,鼓舞了海南人民的革命斗志,堪称女子革命的典范。然而,这是不是它一出现就有的意思,却是值得讨论的。
    “娘子军”一语出现较早,本是隋朝末年人们对李渊(后为唐高祖)的三女儿(后为平阳公主)率领的军队的称呼,距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了。1977年12月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对“娘子军”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唐高祖的女儿平阳公主曾组织妇女成军,帮助高祖作战。《新唐书·诸公主列传》:‘主(平阳公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柴绍,平阳公主丈夫)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称娘子军。’后因泛称由妇女组成的队伍为娘子军。”认为“娘子军”一开始就是指平阳公主组织的女兵。《北京晚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刊登过一篇《娘子关前忆巾帼》的特写文章,把此事演义得更加传奇,说:“当时,平阳公主率兵百万,皆由妇女组成。……时人便称她们为‘娘子军’。”然而,稍微认真考察一下有关历史记载,这种说法却是不能成立的。
    李渊的三女儿领导的军队被称为“娘子军”一事,《旧唐书·平阳公主传》《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唐会要·公主杂录》《资治通鉴》等都有较为翔实的记载,文字也大致相同。据记载,李渊和李世民太原起兵之后,李渊的三女儿在鄠县(陕西地名,现作户县)招收山中亡命之徒数百人起兵响应,攻城略地,很快发展倒七万人。公元617年,这位女将军率精兵万余在渭北与李世民的军队会合。当时,她跟她的丈夫柴绍(在她起兵以前已先去太原)领兵各建营帐,围困京城长安,营中称她领导的军队为娘子军。第二年,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封三女儿为平阳公主。比《旧唐书》成书还要早二百来年的《隋唐嘉话》也记载了此事。只是文字简略一些,而且说平阳公主的军队“时谓之娘子兵”,不是“娘子军”。
    
    不论哪一种历史记载,都没有平阳公主组织女兵的史实。她起兵时招收的数百名亡命徒,其中有没有女兵不得而知(恐怕就不会有什么女兵),就是后来部队发展至七万多人,其中有没有女兵,有多少女兵也不得而知。我们不能排除她身边的卫队会有女兵,但说她“率兵百万,皆由妇女组成”,那就只能是过于夸张的想当然之词了。不难想知,隋朝末年,全国人口能有多少,那时义军蜂起,与李渊部队不相上下的就有好几支,如果娘子军就有女兵百万,那末李渊的部队会有多少,各地义军,再加上隋军,全国该有多少军队人马了?这实在难以想象。
    那么,当时称李渊三女儿的军队为“娘子军”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娘子”一词,古代最为常用的意思是指年轻的女子,包括未出嫁的和已出嫁的。根据历史记载,平阳公主跟她的丈夫对置幕府(营帐)时,才称她的军队为“娘子军”或“娘子兵”,其意思应该是“娘子”(年轻女子)统率的军队,以区别于她丈夫柴绍的军队。至于“娘子军”指妇女组成的队伍,应该是后来语意转移造成的。顺便说一下,称“娘子军”时,李渊还没有称帝,不可能有他称帝死亡以后才有的“唐高祖”庙号,其三女儿也不可能有平阳公主的封号。所以,“娘子军”一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隋末李渊的女儿统率的军队号称娘子军,后用来泛称由女子组成的队伍”是比较稳妥的。
    声明
    
本文原载《语文应用漫谈》(韩敬体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5年出版),经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