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变奏——简评《庭院深几许》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15 文艺报 张永峰 参加讨论
李风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庭院深几许》是一部颇有分量的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它贴近社会现实生活,通过描写旺城民营企业家韩玉林的艰辛创业及其大家庭的感情纠葛,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城乡生活的变迁。 这部作品虽然以韩玉林一家为主要聚焦点,但是却有全景式地表现旺城地区改革开放的视野和雄心。改革开放过程中许多重大举措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诸如市场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下海经商、反腐倡廉、城乡分化、贫富差距等,都在作品中有相应的呈现。当然,这些内容的呈现又与韩玉林的商海博弈及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 一 小说中,李春香的人生悲剧是一条重要线索。韩玉林的家庭风波很大程度上是在这条线索上展开,李春香的到来让原本平静和谐的大家庭波澜四起。这条线索也服务于韩玉林的商海博弈,李春香的误入歧途让韩玉林的家族企业遭受巨大损失,面临严峻考验。李春香这个人物是小说中诸多矛盾冲突的起因,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李春香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在农村贫苦家庭长大的她,无法融入城里显赫富有的大家庭,背后的原因则是城乡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城乡分化和贫富差距成为小说叙事的潜在推动力。 李春香是韩玉林的第七个女儿,和韩晨是孪生姐妹,在她出生后不久,韩玉林夫妇因无力抚养,忍痛将她送给了别人。因而李春香是在农村养母李玉梅的养育下长大成人的。当韩玉林费尽心血找到她时,她已经18岁,而韩玉林已成为旺城的明星企业家。本来,李玉梅同意春香回到亲生父母家中,是希望她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将来有更好的前途。而李春香之所以接受认亲,是想有更大的能力报答娘的养育之恩。但结果事与愿违,李春香认亲进城拉开了悲剧人生的序幕。 二 小说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李春香融入城里富有大家庭失败的过程。失败的原因是李春香的怨恨心理。李春香首先怨恨的是为何当初父母舍弃的是自己,而不是韩晨。自己在农村经受了那么多生活苦痛,遭人嘲笑欺凌,即使进了城,也因为基础差,功课跟不上,最终辍学,这一切为什么不是发生在金榜题名、人人夸赞的韩晨身上。正是因为这种怨恨,韩晨自然成了她的矛盾对立面。她们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以致春香采用“险恶”手段破坏韩晨与田培露的爱情,这带来的轩然大波导致母亲心脏病复发、不幸去世。不仅如此,在曲冬梅的挑唆下,春香怨恨姐姐们不知花了家里多少钱,而只有自己吃亏。这种怨恨心理使她走上挥霍堕落之路,最终被谢淑华利用,让韩玉林的企业被骗3000万元。当这种种“劣迹”挑明之后,春香羞愧难当,离家出走,落入贩毒分子之手,虽经韩玉林拼力营救,终被流弹所伤,不治身亡。 李春香的怨恨心理固然是当今“原子化”个人的心性体现,但根本上还是城乡分化和贫富差距造成的迥然不同的生活境况使然。如果李春香出生和长大的两个家庭不是有那么大的差距,李春香和韩晨的境况不是形成那样鲜明的对比,李春香的怨恨心理显然要小得多。小说设计李春香和韩晨是相貌相同的孪生姐妹,这意味着对李春香来说韩晨就是另一个自己,在城里富有家庭长大的自己。因此,李春香报复韩晨的手段是抢夺(陷害)她的“白马王子”田培露,因为这样的“白马王子”本来也可以属于自己。 三 小说借田培露给韩晨的信说明韩玉林及家人对春香缺乏理解和关爱。小说中,韩玉林对危难中的美国洛克公司施以援手,以仁义相待,并强调仁义已溶在家族血液中;而李春香坚持让娘李玉梅照“全家福”相片,要钱送给娘,乃至坚决反对援助欺负过娘的迟长胜修路,同样是不忘养育之恩的仁义的体现,却反而遭到韩玉林及家人的误解和责怪。而且,对于在城市富有家庭长大的韩晨来说,在农村长大的李春香是她建构自我主体形象的他者,李春香的打架、“黑老大”传闻、逃学、辍学等等“劣迹”正是韩晨自我想象的对立面。以上说明,城乡分化和贫富差距给人造成的“成长经历异样”(田培露语)并不在韩玉林和韩晨自觉关注的问题之内,无论他们表现出怎样优异的才能。 小说中通过对李春香人生悲剧的描写自觉回应城乡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而这个问题深嵌于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当中。不过,因为小说对韩玉林这位主人公过于钟爱,多少会限制对以上问题的呈现及相关思想主题的开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立交桥
- 下一篇:讲好长江故事 唱响中国强音——关于长篇小说《又见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