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用理性的学术思维推动电影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国产影片相继获得成功,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在此背景下,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撰写的《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第一部用编年体方式呈现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进程的学术专著,完整收录自2002年中国电影拉开产业化改革大幕至今,作者历年所撰写的年度产业报告以及整体总结,记录中国电影从“凄风苦雨”中“涅槃重生”,中国从电影小国走向电影大国、从电影弱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历程。
    这部横跨16年的学术著作,清晰展现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动态发展过程,覆盖了电影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广泛涉及产业政策、制片、发行、影院和后产品市场,与时俱进加入港台电影、“互联网化”、版权经济与海外市场等板块,并对背后产业现象、趋势与规律深入挖掘分析。无论对于业界还是学界,其全面性、系统性和专业性,都使之具有了极高的资料性、工具性和实用性价值。
    尹鸿多年来与电影管理层和业界保持密切互动关系,也赋予了他近距离观察产业发展动态的机会。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国际,这样的宏阔视野使其研究往往能站在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全球文化竞争的高度,去整体性地思考电影产业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其研究又能从产业链条的微观入手,结合扎实的量化数据,去探讨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实现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始终坚定地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鼓与呼,是本书最为鲜明的精神指向。正如作者指出的,中国电影行业存在的问题,是电影产业体制和机制问题,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是生产方式对创造性活力的束缚,而中国电影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市场化变革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巨大解放,证明改革红利的巨大价值,这是本书能给出的重要结论。面对各种对于市场化改革的指责,作者坚定指出“需要通过发展来逐渐克服中国电影产业的局限,发展中的问题,绝不能用倒退的方式来解决,而应该用改革的方式来解决”。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而言,这种来自学界的支持声音弥足珍贵。
    在为产业发展献策、助威的同时,作者对于产业现象又有着理性、冷静、客观的分析,甚至不乏充满忧患和危机意识的提醒。每一份年度报告都是对于当下产业现状的“望闻问切”,针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乱象,作者总能发出鞭辟入里的评论和一针见血的剖析。不刻意做惊人之语,也不故作偏激姿态吸引眼球,而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目的,提出合理化建议。这种建设性的研究姿态在业内外得到了广泛认同,不少建议最终变成了现实,展现了学术研究对产业发展的助推力量。
    本书既是产业研究,也是艺术和文化的研究;它探讨的是产业,真正关注的却是文化和精神。也正因此,其文化与艺术分析有着扎实的量化支撑,产业研究则有了情怀、温度和深度。中国电影的复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走向电影文化的强国,需要的是管理者、运营者、从业者乃至研究者齐心合力。我们从尹鸿教授的这一专著可以看到,他已经用一名学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作了最好的示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