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让文化自信成为文艺的底色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相继落幕,习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国内文艺界的热烈探讨与响应。一时间,“文化自信”“服务人民”“创新创造”“坚守理想”等伴随着总书记的讲话而生的热词频现于媒体,成为众多文艺工作者津津乐道的字眼。其中,“文化自信”可谓是这次文代会作代会上最引人瞩目的词汇。
    在文艺创作中树立起文化自信的大旗,让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的角落,将民族文化擢升到全人类的高度,种种光辉愿景不断激励起文艺家们进一步燃起内心的创作激情,以作品为舟傲立于时代潮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剧协理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说。古有“文章经国之大业”之箴言,今有“文运与国运相牵”的至理。文化自信的有无,正是与民族复兴的脉动紧密相连。
    “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上,历史虚无化、亵渎祖先、亵渎经典等都是不可取的。”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的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自信的重要来源,即是历史和经典。历史需要经典来传承,经典需要历史去深化,两者相辅相成。毫无疑问,相对于许多皮焦里生、悬浮半空的“空心萝卜”作品,许多经典正是吸收了历史中提供的精神钙质,从而获得建构整个民族生命体统的力量。
    近几年,在影视、综艺行业的带动下,资本逻辑取代了艺术逻辑成为当下文艺创作中的一种“霸权”。在资本的“循循善诱”之下,深受国外影响的架空和解构成为风行一时的文艺样式,不洋不土的幻想作品也开始大行其道,厚重有历史感的经典文本却无人问津。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警示:在西方文化中心论下不平等的文化等级体系依然存在,我们的文艺家们正面临着一场争夺文化阵地的“白刃战”。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军事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迫在眉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中国文化的锋芒在全世界范围内脱颖而出,就离不开“文化自信”这把磨刀石。国内的文艺家们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则须磨砺锋刃,敢于亮剑,唯有在文化自信中融入足够的学识、专注和创造力,才有可能牢牢地坚守住“大本营”,展现自身的魅力。
    而对中国影协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导演黄建新来说,他更倾向于将自信凝缩于“英雄”二字之中,将其打造为文化传播最有效的载体。“英雄的情怀一直是深藏在这个民族的内心的,其他国家的主流文艺也在打造他们的国家英雄,我们也可以。要相信我们的观众,相信我们的人民,他们对艺术有自己的标准、情怀和自信。”
    2015年以来,取材于京剧样板戏的电影《智取威虎山》获得一片叫好声,沉寂多年的革命英雄杨子荣不仅在国内,甚至在海外也收获了众多“粉丝”和良好的口碑。今年的《湄公河行动》同样与英雄相关,缉毒警的英勇事迹感人至深,也凭此悄然树立起我们的大国形象。对英雄的歌颂和礼赞,一度被不少人认为陈旧过时,但这却是所有人内心不可抹杀的情感需求,也是文化自信的渊薮之一。
    文化自信从历史中发源、在经典里脱胎,以英雄为承载,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我们这个民族最鲜明的烙印。但与此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唯我独尊、自高自大。文化自信的更高境界,在于海纳百川与“和而不同”的胸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君子和而不同,尊重文化多样性正是我们构建文化强国应有的意识。”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在参加文代会时如此说道,“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自古以来,文艺都承载着反映伟大时代,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无论是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还是当代文艺家“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情操,都需要文化自信作为那一抹浓重的底色,需要这一声文艺宫调中的“黄钟大吕”。唯有如此,我们的步伐才会足够坚实,两肩才堪担当大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