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真实的力量


    
    书写现实,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文学的重要职责。这种职责实现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现实生活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在较长的叙事时段里,展示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在看似平淡的琐屑之中呈现社会的律动;还可以从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不同主体的重大社会行动入手,以集中的方式展示社会的矛盾和时代的意志。一般来说,第三种方式较为冒险,也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不同主体的重大社会行动表面上看具有某种偶然性,未曾受到历史的检验,对它的表现尤其需要作家的思考力和把握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样的题材又具有其在现实主义写作中不可取代的优势,无论是社会重大事件也好,还是不同主体的重要社会行动也好,它总是集中地汇聚了社会的各种力量,以特殊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社会主体的诉求。如果要观察某一时期社会现实的重大变化与时代精神,这无疑是一个便捷的途径。更何况,重大的社会事件和行动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丰富的叙事元素,相比起日常叙述的小历史来说,它更能呈现出“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恩格斯语)。
    所以,此类作品在20世纪以后一直受到写实主义作家们的青睐,在这一类创作中走得最前的就是所谓纪实小说和新闻小说,它们总是在敏感的第一时间,几乎与新闻报道同步抓住社会重大事件,给出文学的叙述与回答。而且这类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和社会认可度,因为它呼应了民众对时代与社会的关切,更在本质上契合了读者对文学功能的认识与期望。现代读者更倾向认为,文学必须对社会的重大关切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在社会的重大变故面前,文学不应该缺位。说得通俗一点,文学固然可以在沉淀之后对社会的重大事件进行书写,但是它必须同时在第一时间显示自己的存在。因为读者们等不得。
    这些道理中国作家并不是不知道,文学的这种现代性变化以及读者对文学功能新的认识与期待,已经被当下中外文学的发展所证明。但是,我们还不能说中国作家在这类文学创作中已经有了多么出色的表现,积累了多么丰富的经验,恰恰相反,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深度的思想内容、粗糙的叙事表达,使得这类文学不但不能解读者之渴,反而饱受阅读的诟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家们应该知难而上,为读者们交出满意的答卷。
    近期读到忽培元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又让我想到了这些话题。这部长篇小说涉及中国当下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它涉及目前中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的精准脱贫,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青年干部人才的培养等等。精准扶贫这一攻坚战已经到了收官阶段,也到了真正的攻坚阶段,各种矛盾在最后阶段不可避免地、充分地呈现了出来,是一场调动举国之力,在世界范围之内引发高度关注的国家行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建成,小康社会是否能变成现实,“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能否实现,脱贫是基础、是前提。中国当代的扶贫工作已经实施好长时间,在这一战略行动当中,几代人付出了努力,这样的努力既是特质的、实践层面的,更是理念的、制度的、政策层面的,如果仔细地回溯过去,它确实是一部大文章,是一个大历史,它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
    与此不相上下的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农耕文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工作都是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村的面貌,当然又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是一个引发世界关注的中国问题。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在探索,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生产产业化、人口流动化之后,乡村如何发展、如何治理,城乡关系又如何摆布,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能够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解决,它同样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由于之前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大量虚构与非虚构的作品,所以,虽然忽培元的《乡村第一书记》还不能说多么的出类拔萃,比如他在小说情节的设置上、在细节的描写上还存在着过度戏剧化、传奇化的痕迹,在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反派人物的塑造上还有一些简单化、漫画式的倾向,这对一部正剧式而非喜剧式的作品来说,多少有些不合适。但是,这部作品首先在立意上有其独到而深刻的地方,看得出,忽培元对中国的现实非常了解,中国的乡村,特别是中国贫困的乡村,这些乡村的历史、现状,以及乡村的人们,都真实而鲜活地存在于他的心中,对“三农”问题、脱贫问题等方面都有相当长时间的跟踪、关注和思考,这就使得这部长篇小说的书写呈现出它的思想性和探索性。忽培元并不是一味地图解国家战略,更不是简单地画一幅美好而乐观的图画,而是怀着忧患意识,把不容乐观的现实,把精准脱贫和乡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摆在前面。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上牛湾村的第一书记白朗来说,他面临的几乎是不可克服的障碍。他第一天到上牛湾村报到,村干部和村民就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打的闹的、哭的笑的、冷眼看戏的,几乎让白朗下不了台。这个下马威情节的设计对这部作品来说是有象征性的,它暗示着白朗这个国家机关的挂职年轻干部日后在上牛湾村的挂职经历,同时也使白朗与忽培元在观念上取得了一致,那就是对于贫穷的乡村来讲,已经是百废待兴,更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探索,就是去思考。作品很巧妙地引入了当下的微信,替白朗设计了一个扶贫干部的朋友圈,遍及东西南北的扶贫干部们在这个朋友圈里交流、思考,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同时也使得这些年轻干部特别是白朗的思想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些直白的思想实录如果放在传统叙事当中的话,肯定会有概念化的嫌疑,但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朋友圈,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自然贴切,毫无违和感,它很方便地将作家和作品人物的思想及思想过程呈现了出来。看得出,许多思考确实称得上深刻而精辟,也是这部作品的亮点所在。
    从作品的总体叙事进程来讲,上牛湾村在白朗的带领下,经过村里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不管是在脱贫致富还是在乡村建设上都有了明显的起色。但是这个过程却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也正因为如此,当下中国农村的诸多现实问题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表现,许多方面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所以,我们的创作不要纠缠在主旋律的含义是什么,更不要在揭露社会存在问题上畏首畏尾,重要的是相信真实的力量。这种真实的力量首先是文明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力量,在这些力量面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会在文学作品当中找到它应该的位置,作家们也会找到合乎历史规律与审美规律的表现方式。毫无疑问,白朗面临的情势确实相当严峻,对于上牛湾村来说,基层党组织已经名存实亡,本来应该是带领群众致富的乡村干部早已腐化变质,年轻的劳动力纷纷到城里打工,留守乡村的都是老弱病残,上牛湾村早已空心化。对于这个生命力几乎耗尽的乡村来说,惟一的财富大概就是青山绿水,但是在错误的发展观念下,又被不良的开发商算计,打着绿色小镇建设的旗号,一场掠夺式的房地产开发即将彻底地葬送这片宁静的大自然。《乡村第一书记》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小说以历史与现实的冲突、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作为动力,拉开了上牛湾村振兴大戏的帷幕,在这样的冲突当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得以塑造和刻画,情节得以推进。
    矛盾越多,思考才会越深入,矛盾越多,冲突也才会越激烈,情节也才会越生动,人物形象也才会越丰满、越有个性。正是因为有了几乎称得上绝境的典型环境,才有了白朗这位乡村第一书记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在作者耐心的叙述当中,白朗从上牛湾村的现实出发,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从借力传统文化、恢复拜祖活动开始,一步步走出了上牛湾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一道路既是传统文化的接续之路,是现代文明的引领之路,又是基层党组织活力的恢复之路;是坚持科技创新的道路,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乡村教育的道路和健全农村福利保障的道路……说到底,是在新的意义上重建乡村的活力、恢复乡村的人气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道路在作品当中是以生动的情节展示出来的,忽培元通过一波又一波的情节,给出了他面对国家战略这一重大题材的思考,并且在这一思考当中塑造出了白朗这样的新时代的新人,在大起大落的书写中迸发出了文学的激情。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忽培元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这个时代文学应有的情怀和作家不容推辞的担当,并且为社会重大事件和重大行动的现实主义创作贡献了他实实在在的探索,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