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帕提亚电影城市广场观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1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城市广场》影评(一):文明城市的迷茫 宽慰自己看惊声、电锯系列不过是生活中偶尔的放纵,不希求总是在观影中寻求些什么。但是还是觉得感知和触觉在慢慢地退化,有的东西长时间不去探究确实就会生锈。还好,昨日静下心突然想起高中时代的一部片子,记得那时的口味还是不咸不淡,有所喜恶的,于是便找出来看。 镜头将我们带到鸿蒙宇宙中沧海一粟的地中海,异域声动的古城——亚历山大港。公元4世纪的埃及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坐拥古世界八大奇迹的亚历山大灯塔和一座座不朽的神祗高塑。如果有神明,那亚历山大港便是传说中诸神赐福下的城市,因她古罗马文明的气韵、因她尼罗河肥沃的土地养育的人民,以及自傲的文明统治。希帕提亚 剧情的展开是那么平静(至少目前如此),温煦的地中海阳光洒进图书馆高高的穹顶,我们的女主角——亚历山大城市之光希帕提娅和她的学生正在演绎重力实验。恢宏的背景下,光与影的交错中,我仿佛产生了幻觉,他们仿佛是一尊尊从史诗中走出的雕塑,走向他们无力抗争的命运。如果那个时代有女神,那希帕提亚就是这样的存在,她美貌、智慧、正义、理性。在亚历山大港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一个女人成为了男人们的导师,她教导她的学生思考而不是盲从,团结而不是纷争。他们称呼她为 Lady,精神的导师,生命的母亲。 这是一部讲述爱情的片子。俄瑞斯忒斯还是一个年轻的男孩时,爱上了这样一位Lady,他张扬而天真地显示着他的爱意,盼望着老师能够接受他的求爱,不幸的是希帕提娅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天文和哲学,但是幸运的是俄瑞斯忒斯能够守护老师走完不长的一辈子。俄瑞斯忒斯对于希帕提娅的爱一直混合着仰慕、崇敬和痛苦,他深爱着老师但是又怕老师被束缚无法从事热爱的工作,于是他选择一直做她的守护者直到他再不能保护她为止。希帕提娅的贴身奴隶达乌斯亦是不顾身份悬殊而爱上了女主人,智者的仁爱最能感染身在卑微处的生命,达乌斯倾尽旁听所学制作托勒密天体模型赢得了希帕提娅由衷的赞赏,但是他还是那个只敢默默地捡起留有女主人经血的手帕的小男孩。作为贵族之子的俄瑞斯忒斯和作为奴隶的达乌斯虽然同时至深地爱着希帕提娅,但是最后的命运却因身份不同而被历史所嘲弄。 当然,这不是一部纯粹爱情的片子,对亚历山大港的定义不是只有繁荣,自然也有杀戮。杀戮的起源在于亚历山大港出现了三教纷争的局面,旧埃及贵族所崇拜的多神信仰,西里尔大主教带领着成千上万的贫民所昄依的基督教以及犹太移民带来的犹太教。自此,一切繁华成为过眼云烟,宗教开始贪恋世俗的权利将灾祸带到了古老而闻名的亚历山大。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将所有意志不够坚强的人拖入了染缸,历史将他们都染成了血红色,唯独垂怜希帕提娅,给了她一个跪拜星空的背影,象征着这所城市的良知。 希帕提娅之于亚历山大港就像阿基米德之于叙拉古,希帕提娅的惨死就像愚蠢的罗马士兵洞穿了阿基米德的心脏。当希帕提娅勇敢地站出来质疑基督教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公平和正义,主教无不讽刺无信仰者是没有任何发言权并指责上帝的杰作,希帕提娅傲然地回应哲学就是我的信仰。可怜在那个时代,当物质和精神的匮乏双管齐下时,找到精神的支柱就是生命的全部内容。我相信只有少部分的男人和女人敢于坚持自我,尤其是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希帕提娅离开时应该是满足的,她最终发现了困扰她已久的椭圆环形轨迹,她的生命早已不是被无知的教众侮辱而亡的那个了,而是天上的启明星某些凡人永远找不到的角落。只身离开提督府的那一刻,她便知道再走不回她的天文台、她的观测塔,等待她的将是永远的黎明,以及亚历山大失去她的黑暗时代。在途中她认出了双手已经沾满鲜血的达乌斯,再不是眼神清澈的男孩而是身背血债的圣战骑士,即将亲手扼住她喉咙的侩子手。达乌斯最终选择了亲手捂死他一直爱的女主人,他选择为基督教而战的一刻就是为了能平等的爱希帕提娅,却不想自己所崇尚的教会宣判了她的爱人死亡。 亚历山大的希帕提娅死了,但是其他人的救赎才刚刚开始。达乌斯曾经质问他的导师阿摩尼阿斯,基督教所挑起的圣战到底是对是错,为何他曾经被人宽恕而现在却不会去宽恕他人。回答是,既然上帝让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让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于是,他死了。那个第一个向多神叫嚣的激进分子一直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以他的方式去供奉他的宗教,即使是被曲解的教义也不是他的过错。我倾向于他的死是导演的安排,为了抚慰正派的主角身亡所带来的感伤,他被追封为圣徒,一生的悲剧也只是为基督教统治亚历山大港献祭而已。我又想起那个关于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命题,其实事实远非如此,所以才叫命运。回顾希帕提娅的死亡,我们瞪大眼睛去寻找那个真正的刽子手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是身为提督却无法保护爱人的俄瑞斯忒斯,还是女主角当年的学生后来的主教辛奈西斯或是亲手杀了爱情的达乌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无辜的。他们为了这场圣战做出的牺牲有的比生命更加珍贵。希帕提亚 俄瑞斯忒斯偏执地爱着希帕提娅,但正因为他不愿老师受辱不肯跪拜主教而导致主教对那个“本应沉默不收礼节”的女人下达最后的审判;辛奈西斯在逃亡的夜里亲吻老师的额头,以自己的宗教祝福了他的"lady,sister,mother",却用自己的宗教宣判了她的罪恶。如果真的有一个人要为一切承担后果,个人觉得只有西里尔大主教,他对基督教义的刻意曲解正是罪恶之源,我不能知道他到底是自身贪恋统治的权利或者把宗教视为枷锁捆绑在身上去征服寻求解脱,但是我想他有自己的道理。 本片名为时间之雾,既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在文明的时代创造的辉煌成就又讲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溺亡的一代人。这个女人死后,这个城市即使再繁华也不再有光芒,因为最后的良知已被淹没。 《城市广场》影评(二):信仰是什么? 从《Agora》不难看出,当一个地方存在着一种极端的垄断,那么自然会有一股势力揭竿而起,举起手中他们所能拿到的武器,去为自己的生命抗争。而他们手中的武器,可以将一个压迫他们的多神教赶出亚历山大图书馆,当然也可以将一个手无寸铁,一心只为人类和哲学却被视为妖孽的女人砸的骨肉模糊,这就是基督教,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基督教。 宗教,基督教或是其它,起初都曾经是劳苦大众赖以慰藉现实的不堪的一丝理想,但随着它逐渐的兴盛,宗教又逐渐转变为了新生的一批精英利益阶层的工具,而这批精英恰恰是当年的劳苦大众,而这宗教则又变成了它们控制新生劳苦大众的工具,周而复始循环罔替。他们用宗教去支配人们,将他们的敌人随意的扭曲最终变成大众的敌人,利用他们所谓的信仰,去借刀杀人,清除眼中的孽源。希帕提亚 当一批又一批狂热的圣战士,终日怀揣着石块,攻击那些其它教派的人们时,他们更多的是打手,而非遵循着他们所谓的真理。可悲的是,他们还在高喊着自己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最终,他们有人用死亡换来了圣徒的称谓,然后他只有在自己理想的天国中去继续享受这一“美妙”的“荣誉”了。 记得当电影出现标准椭圆定义在沙盘中产生的时候,我甚至兴奋的叫了出来。对,这不仅仅希帕提娅一个人的成功,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成功,她比开普勒提出的天体轨道定律早了近一千多年,而也曾有人说过,如若多神教控制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当年没有毁于基督教狂热者之手,也许古代希腊、罗马以及整个欧罗巴的文明甚至人类的文明程度将会进步一千两百多年。当这个女人失去了两个深爱她的男人的保护时:一个总督,一个主教,她也便失去了再碰触生命希望的机会。关于她的死历史上有很多种描述,我总还是倾向于电影所描绘的情景,当乌提斯在绝望中给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温柔的却是致命的一击时,希帕提娅还是用她天使一般的双眸给了他最坚定的支持。 希帕提娅在本片中,极好的阐释了一个智者与社会的关系。往往他们与权贵若即若离,但是如果他们想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那么一定需要一个安稳的环境,自从亘古至今,无一例外。而当然,本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社会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或是智者的漠然,当政治和信仰交织,权力开始被争夺,那么对于利益双方来说,最先会舍弃的则必然是这些弱不禁风的人们。 我不禁又要问,宗教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并不该是像西瑞尔一般的作为:随意扭曲《圣经》教义,道貌岸然的去施以基督的恩惠。在以大众作为手段压制政治势力的同时,谋取更大的利益。直到最后屏幕中淡淡出现的几行字幕,让我们的猜测变成了现实,所谓的宗教最终取代了政治与军事,称为了权力的代表。而这,又怎能称为宗教。希帕提亚 如果信仰,宗教最终都会变成一群人的工具,获取权力的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信仰。直到现在,西方人还对中国的无神论极为疑惑,他们不明白这与牲畜有何分别,当然国人现在更多的是崇尚利益论和拜金主义。而我是否可以暂时提高一下国人的认知水平,把这当成另一种精神洁癖来对待。如果让我信仰,那么请给我一个不狂热的理由,如果不能,那么宁可我没有信仰。或者说这信仰更多意味上可以用自己的理想去代替。 其实,终究信仰与宗教的本体仍是人,仍是我们用来替代和演示人性的一种工具,每当戕害人类的事件发生,其必然可以与宗教以及信仰发生些许关联,而我开门对以狂热作为另一种解释。无论是何种信仰,人类的屠戮终究并不能归咎于某一种信仰使然。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教义永远是善良和美好的,正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人性的恶误,而那些人所犯下的罪孽,也正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而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 . 多恩 说过:“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缩减,因为我参与人类其中,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铭,它为我,也为你。”我们是人,一个个挣扎在信仰与现实的人,而那些已经不用挣扎的人,多数已经安稳的躺在了他们的极乐世界。希帕提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千山暮雪影评观后感
- 下一篇:铁杉树丛剧情-铁杉树丛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