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影评_赤道观后感影评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0:11:3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赤道》观后感(一):胡思乱想,浅谈电影《赤道》中的政治隐喻 最近,我在电影院中看了一部叫做《赤道》的电影,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其中蕴含的政治隐喻,结合刘慈欣大神在《死神永生》中关于解读隐喻的方法,感觉自己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隐藏在电影中真像,似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我今天来献献丑,也牵强附会一番吧。一楼献给小编。 《赤道》这部电影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再细说了,我就讲讲我的看法吧。我觉得这部电影中,起码给出两个主要的隐喻参考坐标。一个是本部电影的最大反派“香港教授”肇志仁,一个是代表中央政府强行介入香港安全事物的“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这个两个坐标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隐藏的企图,“香港教授”肇志仁基本就是直指当前香港目前政治板块中的高级“公知”和反对派,“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则代表着中央政府。这两个坐标一确立,就可以对整个《赤道》开始解读了。赤道影评 先按照这两个明显的坐标,来分析围绕在他们周围隐喻不明的角色。首先是由张家辉扮演的香港反恐特勤组的首脑李彦明,这个人物在应对威胁香港安全的“核弹危机”的时候,对“香港教授”肇志仁是既拉拢又提防,对中央政府的强行介入,是既反感又无力抗拒,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自作聪明,做事冲动、手段粗暴,急于求成,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顾全局,还经常把事情搞砸,我认为是对当下“香港政府”的隐喻。“香港教授”肇志仁手下的信差,张震扮演的国际头号通缉犯“赤道”(其实是个马甲,真正的“赤道”是肇志仁),首先是身份国籍不明,从他流利的在“韩语”,“粤语”,“英语”,“普通话”之间切换,实在看不出是哪里的人,不过从故事情节来看,他明显成长于“港澳”地区,“港澳”地区起码是他的一个据点,而他又能顺利的潜入韩国最高机密且戒备森严的军事武器库,窃取走韩国最具有威力的“手提箱式核武器”,明显他与韩国政府的关系匪浅,且在韩国也有很大的势力。影片的最后揭示出真正的赤道是“香港教授”肇志仁,而张震这个角色不过是他的一个“信差”,那么也可以说这些隐藏是属于“香港教授”肇志仁。那么我就认为张震这个角色隐射的应该是当下积极参与各项香港政治事务的“香港大学生”团体,典型代表“黄之峰”(靠,张震比他帅多了)。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具体的电影故事情节,看看其中的隐喻。首先是张震扮演的“信差”,从韩国窃取了其秘密研制的“手提箱核武器”,并且带到了香港打算进行武器交易。而收到消息的香港政府由香港反恐特勤组的李彦明为首的紧急危机处理小组来应对,并且将香港物理教授肇志仁请入危机处理小组,中国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与助手袁晓文也强势介入了危机处理小组。作为武器遗失方的韩国也派出了情报院专家崔民浩、朴宇哲,协助香港政府处理此次危机。从整个电影故事情节来看,香港反恐特勤组的李彦明最为小组负责人,一方面反感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的指手画脚,一方面又对物理教授肇志仁又拉拢又提防,处理危机过程中又是猛打猛冲,没什么章法,基本上对整个危机的处理失去了控制,到影片结尾,自作聪明的他,又单刀赴会,结果被正真的“赤道”给解决了,最后才发现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处理危机的办法,套用上文中我所说的人物的政治隐喻,这种故事情节可谓意味深长。 现在我们再将这些线索带入故事情节,将“手提核武器”作为“香港民主、普选”的隐喻,将“香港安全”作为“香港政治安全”的隐喻,那么解读整个电影会觉得非常有趣了。作为武器制造方的韩国,可谓是此次危机的源头,为了处理此次危机,还派出了自己的情报人员,但最终的结果非但没有将核弹安全运回韩国,反而是落入了“赤道”的算计,不仅成了遗失核弹的帮凶,还帮助“赤道”解除了核弹本身的安全锁,最具有意味的是,他们能够顺利的带走核弹的行为,恰恰是在“香港教授”肇志仁(真正的“赤道”)的协助下完成的。整个韩国政府的行为在电影看似好心办坏事,作为危机的发源地,一心想处理好此次危机,但是却把事情越搞越糟,最后不可收拾,感觉韩国政府派出的情报员智商堪忧,完全是配合“赤道”在做事啊,算然影片中韩国情报人员的种种行为有些弱智,但是如果把“韩国”看作是对“英国”的影射,那么,结合现实中发生的“占中”、“游行”等政治事件中“英国”所扮演的角色,是不是觉得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变得合理了?张震扮演的“信差”对韩国情报院专家崔民浩连开数枪,并抢走了核武器,结果崔民浩居然还活了下来,最后返回韩国,韩国总统和军方不仅没责怪一句,还像迎接英雄一样迎接他,要知道整件事最后危机升级并闹得无法收拾,最后丢失核武器,全部都是这位专家的愚蠢造成的。我只能说“信差”和崔民浩之间一定有基情,明显的苦肉计啊。赤道影评 再来谈谈影片结尾的高潮戏。香港反恐特勤组李彦明发现了“香港教授”肇志仁真正身份,自以为自己带着一帮手下可以轻松抓获“手无缚鸡之力”的“教授”(公知和反对派),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次危机,既不通知中国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也不打算让他来介入,并且以此功勋(成功处理危机的能力)将来获得更高的官位(更加独立的政治地位)。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人家“教授”可不是什么斯文的人,纯粹的武斗派,在“信差”(香港“占中”大学生)的帮助下,靠武力(占中、游行)把李彦明轻松搞定,守在屋外的警察也全灭(对占中和游行事件的完全无力)。最后,还是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出马,布下天罗地网,好不容易在日本抓住了“赤道”,但是“赤道”已经将“手提箱核弹”(普选诉求、民主诉求、香港独立)安放在了香港的繁华地段,若是敢抓捕他,他就敢引爆核弹,与香港同归于尽(引发香港政坛的核爆,激起香港与内地的对立与仇视,彻底分裂香港)。最后,内地调查局主管宋鞍(中国内地政府)投鼠忌器,也只能放过“香港教授”肇志仁,为影片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赤道影评 另外,关于影片中出现一些诸如“香港是远东最大的情报中心”,“澳门张震所扮演的信差所依赖的干妈”,“香港情报机构中中情局和其他情报机构”,“核弹一开始被放置并由韩国专家解锁的地点”,这些可能有更多的影射,因为笔者的才学所限,无法一一辨清,希望有看到我这篇文章的大拿能再找找。 粗一看,《赤道》只是一部质量不错的警匪动作片,该部电影的导演前一部作品是《寒战》,其中表现出来的对政治的敏感,让笔者认为导演不可能不加入自己的一些政治考量,从“政治隐喻”的角度去看,可以看到导演、编剧在其中的独运匠心,不过也可能是笔者的胡思乱想,胡乱写写,博观者一笑。 《赤道》观后感(二):开放式大片的新玩法 港产警匪片,给观众的印象就是吴宇森、林岭东与陈木胜,他们可以在茶馆中宣泄上百万发子弹,可以在枪火之中上演生死兄弟情,但港产警匪片在格局方面一直相对比较小。香港警匪电影一直在试图走出穷街陋巷,90年代末以海归派林岭东和陈德森为代表拍摄的《极度重犯》、《紫雨风暴》其实就是港产警匪片大格局的代表,但没有坚持下来。新世纪后电影人也努力将警匪片做到格局大一些,制作、场面上的升级,从《寒战》开始,还有13年的《风暴》,乃至这部《赤道》,是与以往港式警匪片划分格局的例证。 《赤道》在格局上比以往的港片大了很多,剧情仍然是港片范,从上一部《寒战》中能看出梁乐民与陆剑青所擅长的路线,其一擅长群戏,其二擅长把握节奏,《寒战》的故事节奏极佳,剧情悬疑四伏,而且作为编剧,两位对大格局下小范围人物冲突拿捏的非常精彩,《寒战》这个类似《红潮风暴》的故事,行动处两位处长针锋相对,将一个原本不算复杂的故事通过情节和人物刻画完成的非常到位,从而使得电影的代入感很强,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非常好看。 从故事层面来说,《赤道》又比《寒战》要复杂很多,从后者的双方势力升级到三方,同样是群戏但角色更多,香港、内地、韩国三方势力,围绕着一件大杀器是否该被运出香港展开了三方斡旋,在所出场的几个角色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比较复杂,张学友的立场是要让武器立刻运出香港,而王学圻则是让武器暂时留在香港,通过外交手段斡旋,张家辉和余文乐作为香港警察,在对待武器方面持保留意见,他们的主要任务则是要抓住漏网的赤道。而韩方池珍熙与崔始源是带任务来的,目的就是把武器安全运出香港,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墙头草的角色,同时还负责地下情报来源,推进电影故事走向。这就是《赤道》中几方人物势力,该片追求功能性角色,人物各司其职。 再来看角色刻画,随着电影的发展逐渐显露,张家辉的暴戾、张学友的固执,王学圻的深藏不露,还有韩国崔始源与池珍熙一冷一热的搭配。电影的结构比较复杂,前半段是标准的警匪片配置,后半段急转直下,又有《无间道》的影子。不过电影并非简单的复制,本片的结构很复杂,像是王学圻与张学友是典型的香港双雄片配置,而电影的主线却不是这个,双雄作为一个引子,以张震和文咏珊为反派代表,里面是正统的猫鼠游戏格式,直到让最后的三方势力针锋相对成为电影的矛盾冲突点,在大场面的烘托下,让人物之间的冲突变得极为吸引人,剧情张力很棒。 三方的势力冲突在电影中段之时逐渐融合成两方势力,强势和弱势对比明显,但最后的反转出乎意料,本片的重心终究是在安全的角度上,“局部与宏观”之间的对比,比如王学圻与张学友双方不同观点的对弈,在本片中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剧情的重心,看似有如《盗火线》,但片中二人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成分,反倒是充满了激化矛盾的冲突,电影逻辑很强,内容编排的很紧,看电影时一气呵成,没有尿点,本片的剧情,包括主要人物和配角的刻画都很丰满。 所以说《赤道》是一部角色撑起来电影,事件性的故事,功能性的角色,编剧手法有点像好莱坞的大卫·阿耶(《狂怒》《警戒结束》)。电影的场面自然不必多说,三场动作戏代表了华语电影乃至亚洲的最高水平,地下车库枪战、狭窄街头飙车,音效最赞,枪火和爆炸组成的音效对于动作片影迷来说是美妙的音乐,这样的大场面枪战戏在华语电影真的相当少见。赤道影评 开放性结局设定符合情理,将所有的冲突点汇聚一刻,然后突然松开,所有的角色关系瞬间崩塌,这个设定在西方电影其实很常见,其实有点像银河映像,不像《无间道》那样的堕入无间,而留给观众无限的思想空间,电影最后两位主要角色最后到底是一叶蔽之还是大彻大悟,典型的开放式结局。很显然电影最后一段字幕是可以加上去的,因为要过审嘛,可实际上电影不会拍续集,结局就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因为电影用这个角色,可以让观众去重新审视《赤道》的故事,片中几位角色在处理事件时每个人都犯了错误,都输给了自己判断,最终被幕后大boss玩的团团转。该片其实打破了传统警匪片的格局,几个角色其实比较脸谱化,但该片就是要证明,这些脸谱化的角色,常规的判断在本片中行不通。当然这样的做法很冒险,但这样反转的尝试很是值得鼓励。赤道影评 还有特别说一个角色,文咏珊,张震的一号小弟,不对,是小妹,当年在《大追捕》中饰演张家辉的女儿让人眼前一亮,《赤道》来了一个中那个美艳的御姐杀手太赞了,帅到没有朋友的那种,虽然本片是一部雄性气息强大的电影,但文咏珊一点也不输极大明星,气场太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一代宗师影评_一代宗师观后感
- 下一篇:浮城大亨豆瓣_浮城大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