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后感 >

秋雨张爱玲读后感_秋雨张爱玲有感


    读后感一
    ——题记
    今天下午秋意绵绵的,竟然下起了大雨来.这是我来到这个学校所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下雨之一.还记得初到之际,我曾经一度上火,对这里的气候很不适应,直到现在秋的到来,但这里的季节似乎就没有改变过,很多时候总是艳阳天当头,即使偶尔有雨的天气也不过只绵绵细雨,很细腻,很稠黏,很潮湿.我是一个喜欢雨的季节的男生,但面对这种雨的季节也无可奈何. 
     
    又是一场雨水沐浴大地的天气,我站在宿舍五楼的阳台上,宿舍的后面是学校的二期规划用地,还是一片黄土地以及草树的原始大地,我在这其中任凭晚风轻抚着湿漉漉的头发,嗅着大自然泥土的气息,在这秋雨的季节里心在呼吸新的空气.文中言: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是的,秋雨网住了我整个心的世界,我身着单薄的衬衫,独自站在那里看着整个世界,看着自己的未来.虽然未来是不能看见的,但在脑海里我能清晰看到,虽然这还不是真实的.但倘若人没有梦想,没有想法,又怎么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属于自己的过去的故事,在来到新的环境后你才发现那一个个故事对你是多么的重要,你会去不断回忆,不断怀念它们,那些消逝了的我们才感觉到美好,在为时已晚的时候人们才会知道幸福的含义.秋雨张爱玲读后感
    又是一个秋雨绵绵的季节,在我第二次来到大学后所感受的第一个秋的季节,已经是初秋,每每经过校园那长长的大道时,凝视着路两旁的还很细嫩的小树,在着秋的季节里落光叶子了,光秃秃地立在那里,很是孤零零的感觉.其中我却总看到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在校园里执著于文学信念的孤独的身影.很多时候我总是在文学里奔波于夕阳的交替间,看到的是辉映着夕阳红的自己执著的脸庞.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男生,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任凭思维变成笔下的文字,就如同张爱玲笔下的秋雨是那么地轻柔,那么地绸黏,在其中我的思绪无法呼吸,却只向往秋雨背后那片安静境地.
    在张爱玲的《秋雨》中,我如同那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我亦是同样的命运,虽然我能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但也很害怕成为这命运的牺牲者.
    品着《秋雨》,感受着张爱玲笔下细腻的流淌的思绪,在有些寒冷的空气里我突然想家想父母了,不知道他们在家乡过得可好?父母的已经不再年轻,就如同这秋雨的姗姗来迟.或许很多年后我还是会回到故乡工作,回到父母的身边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难题,我已经不在幼小,也不再年轻,渐渐地感到肩上的重任,作为长子的重任.想起二十余载的我的人生路,是父母一路牵引着我的前进方向,直到现在他们才逐步放开双手任凭我去为理想而努力. 秋雨张爱玲读后感 
    很多时候,不管在任何地方,家的感觉对我来说总是温馨暖和的.虽然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但家的概念在我头脑里总是占据第一位.想起《水手》里那句歌词: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渐渐地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是的,现在的我就为了理想在努力而时常忽略了家,但每每在夜深人静时总想拿起电话,想听听电话那头父母那熟悉的嘱咐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是我二十余载总会在身边不时想起的声音.但却不忍心打扰他们,他们为了生活为了我日夜奔波操劳,是的,父母已经不再年轻,虽然没有皱纹满面,但却已经悄悄爬上了他们的眼角,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的父母真的已经不再年轻.其实我更喜欢把父母称为爸妈,因为那样在语言上能让他们年轻几岁.现在想起来在读高三那会,学习很是紧张,早晨天还未亮,便听见母亲在厨房忙碌的声音,中午在我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总会在走进家门那一刻闻到香喷喷的饭菜味道,平时在生活中比较少对父亲说话,一般在家有什么心情或难题我总爱找母亲去倾诉,习惯了和母亲的相处,现在感觉和父亲的交流显得有点少,在外地读书却是那么地想念他们.在这由不同性格的同学住在一起的集体宿舍里,我似乎总和一些人合不来,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是勉强不来的.如同《独角戏》所唱的,或许我就是那类人.而此时却总是那么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秋雨张爱玲读后感
    
    读后感二
     私以为这样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盏清茗,读上半卷宫词,几篇散文实在不失为一件美事。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偶尔附庸风雅仍是极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兰台之宫时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确,这样的雨天邂逅爱玲的散文实在别有一般滋味。诚然,爱玲的散文远不及其小说为人所称道,但寥寥数语间仍可见那份独属于爱玲的惊心,冷艳。别人笔下千篇一律的温润缠绵到她这里竟是这般阴森,灰暗。
    是的,这才是爱玲,绝代风华的爱玲。虽然顶着才女头衔的她的名字几乎至于家喻户晓的地步,然而对她的了解和喜爱实在是小众的,甚至于将她当做那一派上不得高台盘的言情作家,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
    爱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节,不在于辞藻,单单在那一点阴森的灰暗,那一丝惆怅与绝望,是真正的缠绵。
    所以曾经有有识之士谈到爱玲小说的改编剧,认为即便是王家卫都无法拍出那份味道来。《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这几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曾被改编过数次,无一例外,都是失败之作。电影电视剧,讲究的是市场,是营销手段,所以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宾夺主,哗众取宠,抛却了本身作品的内核,基调,转而追逐大众的浪漫调子。实在是大错特错,尤其是类似于《倾城之恋》这样疑似大团圆的剧本更是惨遭毒手,私以为《倾城》的惆怅无奈不亚于《沉香屑》。所以说,许多人眼里的爱玲根本上是称不上才女与绝代风华的,或者说,他们所认识的,根本不是爱玲,因为爱玲的情怀,她的愁,人们不懂。秋雨张爱玲读后感
    看过爱玲的照片,实在称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来的那一份冷艳高贵却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经有人拿民国时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与她作对比。林的确也是难能一见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丽是明媚的,是较为贴近生活的,换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为林徽因,但是鲜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张爱玲。爱玲的风华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艳的气质。那为什么说林也是难能一见的绝代风华呢?因为这两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内心,才华使之出众。所谓美人,未必需要秉倾城之貌,最重要的还是蕙质兰心。试问谁会喜欢一个双目无神,空洞乏味的木头美人。单凭美貌,无人能真正做到风华绝。我们现在形容美人的倾国倾城一词最早源于汉武皇后李夫人,而让阅尽无数美人的汉武帝终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却是她最后拒见圣颜的聪慧之举。而即便是以红颜祸水著称的杨贵妃,她的美丽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这些都表面杨玉环可并非只是一个木头美人。
    说回爱玲的文字。其实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学校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鉴赏方式的,这种鉴赏仅仅只能停留在辞藻的层面,即使对情感的品位也太过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韵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会是因为它华丽的辞藻,它往往只是一种共鸣,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并不是这些条条框框,简单粗暴的赏析所能表达的。对爱玲的文字,我想起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花语:任是无情也动人。然而,她却也不是无情,反倒又是一种薄情转是多情累的感觉,是的,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还是一种感觉。
    今日本来不过是心血来潮,却不想洋洋洒洒倒是写了这许多,似赏析又不是赏析,然而,依旧还是觉得有些亵渎了这份怦然心动,反倒败兴当真是悔之悔之!秋雨张爱玲读后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