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观后感 >

《绿皮书》观后感精彩影评阅读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 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许多反应种族歧视的电影都有一些政治正确的含义在里面,体现在这部电影里,应该是酒吧里音乐家唐喝醉了被一群白人围殴的情节。最后还是托尼(白人司机)以暴制暴,在一堆拳头和一支猎枪枪口下救回了唐。不过,这部电影更伟大之处,是出乎意料地回避了种族之间的直接冲突,转而用一些反转的方式体现了歧视本身。看起来友好的白人,遇到实际问题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例如俩人南下到了一所豪华的庄园。庄园主人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音乐家一行。表演结束后,唐想用洗手间,庄园主人拒绝让他使用给客人用的洗手间,只让他用院子里一个简易棚子搭建的茅坑。因为南方的那个时候,以及农奴解放之前的时代,黑人是不能和白人使用同一间厕所的。即使唐的音乐家身份很高贵,在白宫表演了两次,也不能例外。两人因为托尼打了交警被关监狱的时候,唐打电话给了总统的弟弟,得到上层的“特赦”才出狱。即便是这样的唐,也不能避免受到歧视。另外的一个反差例子来自于两人在伯明翰的一家高档餐厅。餐厅邀请唐去表演,餐厅经理在见到唐的时候,嘴上全是溢美之辞,而给唐安排的休息室却是一间狭小的储藏室,也不让唐在餐厅用餐,因为餐厅的规定就是不接待黑人。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一个更加伟大之处。大胆地猜测一下,这部电影也有点为白人“正身”的意味。在旅途的中间,两人的一段对白升华了电影的主题。托尼说,我生长在一个小社会,周围全是我的亲戚和熟人,我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什么世面,不像你受过这么多教育,所以才觉得我这样。这段话原本是反驳唐认为托尼举止过于粗俗、以貌取人的看法,言外之意,我却看到了些在歧视问题上,对歧视者的同情。
    当代美国可以说是把歧视研究到极致了。刚到美国留学时,遇到学校里的亚裔同学,有英文名加上中文姓。我们有时会习惯地问一下,会问问你会说中文吗 (要么咱们说中文好交流)或者你是中国人吗。对方沉默了几秒,说:
    “我来自密歇根!”。
    然后给个白眼就走了。
    有次和同是中国留学生的室友聊天,深感大部分的ABC都很难交流,你上前打个招呼,她随便回应一句转身就走了。室友说,因为他们怕自己被误认为是中国留学生,所以离中国人的圈子都远远的。
    室友说网上曾经有一个帖子,说那些冷冷的ABC都是从底层移民家庭出来的,早年时期爸妈打黑工摸滚打爬不容易,好不容易落脚了怕又被人当做是保姆和中餐馆服务员,所以要拼命往主流社会靠。而那些随着高学历的父母来移民的ABC倒无所谓,和留学生接触时都会主动报出家门,有些硬撑着讲几句中文赢得大家的好感。
    想想周围基本上也是这个规律。以前我们在国内的时候,也常常有地域歧视、服装歧视、学校歧视。“高攀”大概是每个人或多或少有的心态。城市越小,以貌取人的心态就越严重。他们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按照口音和外貌就给人贴上了标签。
    
    寒假玩手机时,被一部电影的预告片所吸引,这就是后来的《绿皮书》。轻松的乡下小路,黑人钢琴家与白人司机,几个小故事,就让我不禁想看看这部电影。
    过了段时间,我在订别的电影票的时候,看到了《绿皮书》将于3月1日在国内上映,不禁兴奋不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看看。就在我找人一起看时,又获知《绿皮书》已经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这又让我按耐不住,想马上去看。
    可惜首映那天并没有时间,只能拖延了一下。终于,我在一个人少的电影院里看完了这部电影,本来人少应该是优点,但电影院设备较差,前面的一个人坐姿也老是挡住我的视线,观影体验并不比别处好多少。
    这部电影讲述了黑人钢琴家要去美国南部巡演,于是招聘了男主作为司机,不仅负责开车,也要处理各种事件,安排行程等等。最开始时,男主的妻子请了两位像是工人的黑人到家里来,妻子热情地给他们接了两杯饮料,男主和他的亲戚用着别的语言表达出对于黑人的不满,他们走后,男主直接将杯子扔进了垃圾桶里。但在后来与黑人钢琴家的相处之中,渐渐理解了黑人的不便与被非人道的对待。黑人钢琴家一开始嫌弃男主语言、行为粗俗,却后来开心地与男主在车里不顾形象地吃起了肯德基,并将骨头扔出窗外,当然,在男主将饮料瓶扔出窗外后,他还是严格地命令男主去捡起来。看似两个月的巡演可能没有故事可讲,或是流水账一样,但是导演却拍的让人全不觉得无聊,而且详略得当,节奏有序。剧中的笑点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刻意。而是让人们十分自然地随之一笑,并随着电影里的人物而改变。美国乡村的小路加上很有年代感的配乐,也让整部影片都充满了美。但于美相对的,是人的偏见的丑恶,钢琴家与司机都有着各自的偏见,但在一路的相处之后,渐渐地消除了。但那不让黑人进酒吧、抓同性恋进监狱的警察、请来钢琴家表演却因肤色问题不让他上餐桌的餐厅管理……他们终究还是没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并不能在此停下。当司机看到钢琴家坐在酒店的阳台上,看着楼下欢笑的人群喝着酒,当钢琴家终于道出自己既不被白人接纳,也不被黑人接纳的苦衷,很难想象那是怎样的孤独与压抑,他却勇于改变现状,放弃了安逸与高额演出费去南方演出,因不被接纳而拒绝表演,他毫无疑问是勇敢的。而当钢琴家与奴隶主庄园的黑人农民们四目相对,我很难想象那一双双眼睛后在想着什么,我也很想知道。最后的结局是温暖的,当他们再一次被警方拦截下,以为要被针对的时候,却是被善意的提醒换轮胎。而当男主请钢琴家到家里做客,他的亲戚--他们之前一起表达对黑人不满的亲戚一瞬间鸦雀无声,在短暂的寂静后,“给这个人准备盘子”,大家又恢复了热闹,直直地击中了我的心灵。
    最后是一些题外话,男主善于解决问题的这个设定是我很少在其他国家的电影之类的人物设定上见到的,记得之前看的昆汀的《低俗小说》,两位杀手因在车上杀了人,去朋友家解决痕迹却手忙脚乱,最后老板请来了一位专门负责解决问题的人,负责、有序,让人很安心的感觉,在《教父》中也有类似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了。最后,自从几年前“最白奥斯卡”事件以来,近年来似乎都有政治正确的倾向,也不乏有许多人因为如此就对去年的《水形物语》,今年的《绿皮书》等不太看好,但我觉得,这两部电影都是十分优秀,有足够的资格拿奖的。再者,电影的价值因人而异,可以有因摄影剪辑、新型手法型电影,也可以有内容充实、质量优秀的电影,那么,像《我不是药神》、《大闹宝莱坞》这样的现实电影,自然也有自己的意义。寄托于理想而改变世界,不也是好的电影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