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论语译注读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0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读后感大全:论语译注读后感: 一、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在阅读中,我与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着他的幸福,快乐着他的快乐,追逐着他的追逐。 读了《论语译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到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这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山,是那样的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的壮丽无边,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读了《论语译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我读到了:我们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它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快乐的。于是,我不敢让一日闲过,怀抱信念,拥着信心,在快乐中拥抱生活,在充实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与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我们不应该怀着任何的怨恨去对待每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去对待每一个伤害亏欠自己的人。生活于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段客旅,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也许幸福会让我们停留的脚步久一些,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但终究止不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生活就会充满快乐,明艳动人的花朵才会在我们面前尽情开放。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天地宽广,道路坎坷,带着快乐的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吧! 面对着《论语译注》这本书,我轻轻翻开书页,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仿佛到了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读书给我带来了快乐,这种快乐,像策马于原野之上,如泛舟于西湖之间,似尽欢于游戏之中。与《论语译注》这本书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让我们记住"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句忠告,沉醉在《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馨香中,快乐读书,快乐生活吧! 二、 孔子的资质教育观 孔子关于教育最著名的观点,大概就是“有教无类”了。 孔子认为,教育的机会应当是平等地给予每一个人的,不应因为贫富、地域等差别而加以区别对待。但这种平等,只是教育的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教育内容上的相同,对于有着不同资质和知识储备的学生,要教导不同的、与他们能力相符的内容。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了。孔子不给中人以下讲授高深的学问,不是因为懒惰或无暇顾及他们,孔子曾明确地说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因此他绝不会出于疲倦等个人因素而不给予前来求学的学生应有的指导。孔子不对他们“语上”,是因为这样的内容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即使对他们说了,他们也难以理解。而智者应当知道自己的学生有着怎样的资质、智力如何、有着怎样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并根据对这些的判断来决定当下应给他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以同他谈的内容,却不同他谈,这是有失于人;而不可以同他谈的内容,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言语。智者不应有失于人,也不应浪费言语。这种观点与我们当下的“因材施教”十分相似。诚然,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的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强行对资质较差的学生讲授他所不能理解的内容只会产生反效果,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智性,还会相反地挫败其学习的信心,使其对学习产生懈怠、厌倦等不良心态。 然而,在以资质决定教育这一方面,孔子走得更远。孔子说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教导学生的方式是在学生在遇到困难、想不明白的时候给予相应的启发,在学生将知未知、想把道理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点,因此孔子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而对于那些不具备足够的自主思考能力、推理能力的学生,对那些给予指导却不能将这个指导应用到其它方面的学生,孔子就不会再教他了。孔子在这里的“不教”,同样是因为不想失言,不想“不可与之言而言之”。此外,孔子也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孔子不教这些人,可能也是因为认为这些不具备基本推理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不可改变的下愚吧。 然而,就实际情形来看,普罗大众普遍都是这种资质不足的下愚。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明确地指出,老百姓就是那种遇见困难而不学最下等的学生。对于困而不学的老百姓,孔子说,可以使得他们按照指定的道路去行事,却无法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确实,即使是在经济和教育已相当发达的现代社会,普通民众对政治的理解还是相当狭隘,对政治的见解仍十分片面,缺乏理性和理论支撑,立场并不坚定,十分容易受到煽动和诱惑。然而,即使绝大多数人民确实缺少理解政治必要的素养,这也不应成为不给予人民理解它们的渠道的理由,相反,正因如此,更需要普及教育,促进人民自主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它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这样才能促进人民整体智性的提高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1000字阅读
- 下一篇:读后感大全:我的长生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