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影评_电影《三峡好人》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4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三峡好人影评(一): 他不是一个三峡好人在战斗——电影《三峡好人》 一个移长镜头扫过一片朴实的面孔和散发着原始气息的胴体,这个牛逼的长镜头足以让电影院里那白恍恍的馒头和金灿灿的鳞甲暗淡无光。最草根才是最生活,而导演贾樟柯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一种不就应被忽视的生活,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参与的生活。 电影叫做三峡好人,这显然是一个符号,它象征了我们每一个人。主角韩三明能够是你,是我,是另外一个面孔,整个故事能够在城市,能够在农村,也能够在三峡。我们都是草根,都在生活,所以导演命名我们作三峡好人。 故事是开始于开篇提到的那个长镜头,镜头的终点是煤矿工人韩三明,整船人有兴奋,有平静,有迷茫,最质朴的将情绪写在了脸上,惟独主角韩三明是若有所思的表情,看不到波澜,看不到喜悦或者悲伤。 他来自于山西,来到三峡是为了寻找当年买来却又跑掉的媳妇麻幺妹。透过他的眼睛和骑摩托小伙的对白,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三峡工程的一斑。当他寻到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时,几句简单的台词和质朴的动作给了他老实淳厚的性格以真实的特写。他操着蹩脚的普通话说:我就是想看看孩子嘛。带着一点点的委屈,带着一点点的乞求。然后他拿出两瓶家乡的酒,定格在那里,依然没有放下期望。导演用他的性格夸张表现了这个社会中人们最原始的善良和老实。那里我们能够看出导演是坚信人性本善的。 韩三明决定在三峡干活拆楼继续寻找。这时电影镜头移到了一个女人的近景。她是护士沈红,一个来三峡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的女人。她的寻找经历了已经破产的工厂,那里一个工伤中失去一条胳膊的工人与厂长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经历了拆迁指挥部的园子,那里有一个被砍伤的小伙计,他们的老大就是沈红的男人郭斌。显然拆迁遇到的麻烦需要必须特殊的手段来解决,而郭斌正是操纵手段的人。工伤工人的妹妹争执中提到了法律,而政府性质的拆迁工作却要依靠黑社会的手段。导演前后给出的比较对于所谓的上层建筑进行了讽刺,或许这也是一种警醒。 之后的沈红最后找到了繁忙的郭斌,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起舞,动作笨拙却感人,不加修饰的原始是最能够清晰表达导演思想的,这点贾大导演比如今某些票房冠军要清楚的多。沈红和郭斌顺利的分手,不需要争执,他们互相理解互相清楚,导演的平民化手法再一次展现,自然而又真实。 然后故事又移回到了韩三明的身上,他救了那个在船上企图骗他钱下船又恐吓他的小马哥。小马哥嘲笑他好人一生平安的手机铃声,他不以为然。就算小马哥崇拜发哥的情节在现今看来多么的拙劣,可那种孩子般的天真却是那么的熟悉。儿时的我们都如此的天真,我们崇拜大明星,也向往黑社会里那种潇洒的作态。可现实给了我们当头棒喝,小马哥成了三峡工程的牺牲品,死在了坍塌的废石料堆里。那里提到了死亡,导演让他的“真实”一步步深入,由表及里的震撼我们早已麻木的心灵。 好人一生平安,韩三明也最后找到了阔别16载的麻幺妹,两人在长江边重逢,决定复婚。但是幺妹如今的男人拿出他与麻老大的债务作为理由不允许三明带走幺妹,于是三明决定回山西继续挖煤,因为高风险带来的高回报。虽然三明也无法预知自我是否能够带回3W来赎回自我的女人。 最后导演将影片的主题再次扩大展现给了我们,那些在三峡和三明一齐干活的工人也决定一齐和三明去山西“挣大钱”,贾导的镜头慢慢划过每一个人,喜悦却又有些担心的脸,凹凸分明光滑黝黑的皮肤,每一个都是上帝的杰作,每一个都扮演着自我舞台上的三峡好人。 Still Life,继续生存,我们的生活看似草根,但那是最伟大的,最宏伟的舞台剧。三峡工程的宏伟是又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层叠而起的,我们不能随意定论究竟谁更宏伟一筹,因为我们伟大的草根生命是三峡工程一样气势雄伟的工程。 三峡好人影评(二): 《三峡好人》是我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的代表作品,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因为拍电影成绩卓著,贾导被誉为是张艺谋的接班人。除了《三峡好人》,我还看过他的《小武》《站台》《任逍遥》《二十四城记》等作品,都堪称佳作,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但是我对《三峡好人》的印象最深,无论是煤矿工人韩三明本色出演的憨厚朴实但性格坚毅的煤矿工人韩三明,还是赵涛饰演的具有传统东方美德的女护士沈红,都让我感动过。而影片强烈的现实主义纪实风格更是让我深受震撼,感受到贾樟柯导演用自我个性鲜明的影像艺术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影片主要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女护士沈红从太原先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见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共跳一支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该舍弃的要舍弃。 贾樟柯认为自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他认为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只是中国的几盆盆景,看上去很美却代表不了整个中国的真实状况。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就务必考察像他的家乡汾阳那样的小城。在《三峡好人》中,他就借用中国建设三峡大坝为背景,描绘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普通人物甚至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很难看到欺压农民工的非法戏班子怎样向被强行拉进来的三明要钱,三峡废墟中出现的向农民工卖淫的“小姐”们理解挑选,小马哥怎样为了五十元钱去替人打架最后命丧砖瓦中。。。。。。 贾樟柯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第四代导演执着于伦理道德,第五代导演迷恋于历史寓言,第六代导演在都市摇滚里陶醉,因此他一向高举现实主义、批判主义的大旗,创作出表现底层人物和边缘人物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就是要表现改革开放中内地城镇的境遇,展露那里的发展冲动和被抛弃的恐慌。 在《三峡好人》中,贾导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感人的人物形象:韩三明,朴实的煤矿工人,从四川买了个媳妇麻幺妹,生下一个女儿后,却被公安机关解救,麻幺妹不甘心命运安排执意要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哥哥欠船工三万元钱,被迫让妹妹去照顾船工全家,三明本来是寻找女儿,看到麻幺妹生活如此凄苦,决定替他哥哥还钱赎回她。韩三明是好人,不是因为感情,不是因为回报,而是亲情的力量,让他勇担重任,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照亮整个世界。 沈红,一个普通的女护士,与丈夫郭斌以前恩爱有加,丈夫到外面闯世界她默默支持,可一去两载无音讯,忍受不住地她毅然远赴川渝,却得知他已事业有成却依附于一个女老板,身不由己。眼看感情已是花落去无可挽回,于是静静的说出自我已有外遇想离婚,将职责推到自我身上,让自我以前深爱的男人减少愧疚感。沈红将中国女人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漓尽致,她也是个好人。 那她的那个负心郎郭斌是不是就罪大恶极呢?恐怕也不是,他的功成名就显然有太多的艰辛,外表风光却摆脱不了对别人的依附,还要和那些政府官员周旋,他只是在苦苦的熬着,但他已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因此对自我的家庭充满着愧疚和逃避,他不能主动抛弃自我的妻子,足见他的良心没有坏透。他也是个好人,只但是这个好人活得太累,太窝囊。 当然影片的艺术手法也是可圈可点。 从镜头上看,开头的长镜头足以让人震撼,这是借用中国绘画上的“移动焦点透视学”观念来拍摄的,就像古代的《清明上河图》一样,勾勒出奉节打工者的人物群像。打工者的一个个细节活灵活现的展此刻我们的视觉中,让我们在戏曲《夜奔》的伴随下,感受着这些中国最底层人物的鲜明形象带给我们的些许感动。 片子还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了“烟、酒、茶、糖”四个字,烟代表着三峡民工分甘同味的奢侈品,三明给旅店老板点烟,小马哥就不乐意了,三明赶紧点上;酒是三明从家乡带给麻老大的礼品,可麻老大却说我不是你的哥哥,我不收你的酒,表现出不友好,而三明和小马哥经常一齐喝酒,小马哥也对三明表现出江湖豪气,要“罩着”他,只可惜他自我最后生命不保;茶是沈红丈夫留给她的唯一物件,丈夫不知哪去了,沈红只能独自一人品味其中甘苦;糖是喜庆之物,是小马哥赴死前的祝福和愿望,三明和麻幺妹在一齐时分享大白兔,感受着日后生活的甘甜。 三明和民工一齐交谈时背景是一台电视,正播着《三国演义》,隐喻着社会变迁,古今穿梭。当年刘备建都之地为蜀,就是四川。白帝城托孤的发生地也是四川,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影片的特写镜头让我们明白了,原先十元钱的背面风光是夔门,五十元背后的瀑布是山西壶口的瀑布。 片中还出现了荒诞主义风格,沈红刚出现时就看到了飞碟,而后又看到一个砖头堆砌的类似于外星人基地的东西发射到太空,可人们对这些竟然熟视无睹,体现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社会变化的漠视,他们只在乎自我的生活境遇,无暇顾及其他。 结尾韩三明看到废弃楼上有人在走钢丝,也许暗示着导演认为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命悬一线吧,不明白三明能不能顺利赎回麻幺妹,煤矿能不能出事故,郭斌总在报复别人能不能引火上身,那个舍弃了丈夫的卖淫女到广东之后命运会如何?。。。。。。 影片在音乐上虽不多却能勾起我们的回忆,小男孩演唱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既能体现人们完美愿望,又能体现人物情绪。开头结尾的《夜奔》体现出对船上的民工生存状态的描述和关怀,而那首荡气回肠的《上海滩》则既体现小马哥的江湖梦,又体现出三峡移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冷酷现实中透露出来的温暖情怀。。。。。。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淌的东西,是时光,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并悄悄地改变着。 三峡好人影评(三): 看完《三峡好人》心里简单不起来 一个好的电影导演能够用自我的镜头语言创造一个世界,贾樟柯就是这样一个好导演 电影所讲的不仅仅仅是两个简单的关于寻找的故事,更多的是抉择: 韩三明最后决定用生命作赌注再次回山西挖煤赎回自我的女人;沈红最后决定用善良的谎言维护自我仅剩的尊严,决然地与丈夫分手,只身前往上海。 寻找过后只剩下失落,在他们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失落的礼貌 生活的被迫与无奈总让人走向最后的抉择,抉择之后只有前行: 沈红前往崇明岛的油轮下的长江看似平静,平静下也藏着暗流; 韩三明背着行囊再回山西,背后画面"云中漫步"走纲丝,正如人生 尽管前路坎坷渺茫,不管怎样,我们只能也务必走下去。虽然很危险,但因为有期盼有期望,也就很浪漫。 “烟酒糖茶”的诠释 “烟酒糖茶”,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注意到这四个字,当我看到这四个字时首先想到的是“温暖”。 “烟酒糖茶”也许是人们幸福感的一种象征吧,但是在影片中它们让人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凄凉。 “烟”,最先出此刻影片中,它是韩三明用来与麻么妹家人套近乎的工具。另外,韩三明常掏出芒果牌香烟(二十年前的好烟),多少年走过,他依然保留着旧习。重复出现的掏烟,点烟,吸烟的动作,无不折射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个不善言辞的山西男人话语简单,那吐出的变幻上升的烟圈是他无声的语言。 “酒”,韩三明用来再次与麻么妹家人套近乎。之后也是在喝酒中韩三明与小马哥结下了兄弟情谊,在喝酒中大伙做出无奈的抉择——以生命为赌注,与韩三明去山西挖煤。 酒,似乎让人更亲近,也让人更添豪气更有勇气。 “糖”,这个最让人想到幸福的东西,在影片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 小马哥发给民工一颗大白兔奶糖就能够让他们为郭斌卖命。 韩三明与麻么妹一颗糖两个人分着吃,而且是蹲着吃的,那一幕让人心酸。 “茶”,郭斌柜子里的巫山云雾茶。当沈红喝尽了瓶中最后一滴水,想起了郭斌,想起了那飘渺如云雾的茶,她将茶叶倒入了杯中,最后却没有冲水去喝。两年了,茶可能已经变质,而人不也一样么? 音乐的深度 川剧《林冲夜奔》影片开始的背景音乐,数百年来,林冲在民众心中早已义薄云天、重情重义的“伟丈夫”形象,而三明对待妻子、对待朋友,也不愧是情义男儿;同时,三明闯入异乡奉节的孤独与惊慌,与林冲被逼上梁山前的“孤身无靠”也很相似。影片最后一幕三明出发回山西的背景音乐也是《林冲夜奔》,林冲被逼上梁山实在是无奈之举,而此刻三明和这一群奔向地下煤窑的民工们,一样也是无奈地背井离乡抛妻别子。 少年的清唱。当他唱《老鼠爱大米》“不管路有多么远,必须会让它实现”时,必须让三明也“心有戚戚焉”。之后他又在沈红面前唱《两只蝴蝶》,必然也让婚姻破裂的沈红感到“抽刀断水水更流”吧。两首流行歌曲把两个故事联系起来,也让两颗怀旧的心隐隐作痛。 手机彩铃:三明的手机彩铃《好人一生平安》与小马哥的手机彩铃《上海滩》的插曲“浪奔浪流”。三明忘不了《好人一生平安》,忘不了芒果是16年前的好烟,忘不了16年前昙花一现的婚姻,他是怀旧的。 小马哥学周润发的话“此刻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而导演贾樟柯终究摆脱不了怀旧情怀,小马哥的手机彩铃“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就暗含着贾樟柯对奉节古城被淹没成江湖的无法释怀的悲痛。 《潮湿的心》在三峡彩虹桥边的舞池里,人们在《潮湿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峡是潮湿的天气(三明说过奉节老是下雨,春宇也告诉沈红那里的天总是阴沉的),沈红也是潮湿的情绪,这也是沈红内心的写照。即将破裂的婚姻像潮湿又闷热的天气,让沈红焦躁不安,因此她要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擦汗,不断地琢磨应对现实维护自尊的办法。 电影《待到满山红叶时》的插曲 沈红和郭斌飘过一座未完工的大桥底下,桥上的人正伴着电影《待到满山红叶时》的插曲跳舞。于是在乱石旁边,两人也合着节拍起舞。最后沈红停下来,告诉郭斌她喜欢上别人了,决定和他离婚。然后两人头也不回,向相反方向走远。 也许是跳舞让沈红坚定了分手的决心吧——她和郭斌的婚姻只剩下如交际舞般的仪式了。在电影《待到满山红叶时》中,一个凄美的感情故事挽救了另一段濒临破裂的感情,然而失去了爱的婚姻只能走向尽头。 《酒干倘卖无》陈旧的大棚里,一个街头艺术团正给民工们表演,光头胖子声嘶力竭地演唱着《酒干倘卖无》——这是一首让懂得生活艰辛的人都会潸然泪下的老歌。 贾樟柯将卑微小民的命运置身于天地之间,“地”不再是那肥沃的土地,而是奔腾的江水。家园已经失去,人将沦为漂泊的浮萍,他们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看到民工们似乎在狂欢的这一幕我感到的是彻骨的悲哀,笑中流泪 “超现实的三峡” UFO。三明眺望江水,看见不明飞行物从空中飞过;沈红站在破产机械厂旁边眺望江水,也看见不明飞行物从空中飞过。身处异乡不免有孤独与无助之感,也许会觉得有人注视着自我的孤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是三明与沈红共同的感受。我觉得,飞碟寄托了异乡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同时也把两个故事连接起来了。 移民纪念塔的升空。沈红晾好衣服回房,矗立在远方的高塔突然腾空而起。沈红挂出自我的内衣,意味着决定坦然应对自我的内心。而移民纪念塔的升空无疑也暗合了她的内心决断。 戴着川剧刘关张行头的人。三明点好酒菜等小马哥,许久不见打电话没人接听。旁边饭桌上坐着戴着川剧中刘关张行头的人,“关羽”“张飞”自顾玩手机游戏,“刘备”木然地看着桌上的饭菜。我觉得刘关张的造型是小马哥心中情义的一个注脚,也是小马哥可能有不测的一个伏笔。在电玩时代,桃园结义是如此的遥远,表面上的兄弟已经无法开怀畅饮促膝长谈了,停杯投箸不能食,玉盘珍馐也枉然。“刘备”是在缅怀两千年前的兄弟情谊,还是在等待小马哥的江湖道义复活?小马哥莫名其妙地死了(我一向没弄明白他怎样会突然死在工地韩三明旁边的那堵墙里)。他早已失去了自我的名字,他的江湖道义在金钱面前也黯然失色。鲜艳的被子盖着他戛然而止的青春生命,而默默守候他灵魂的却是一个善良的外乡人。 "云中漫步"走纲丝。最后一幕,三明和工友们带着行李出发,三明回头发现,有人在两栋楼之间走钢丝。随即《林冲夜奔》的唱曲再次响起,三明和工友消失在镜头之外。正如过去的长江三峡,它的险峻之美就在于看起来风平浪静,江面下却是暗涌滔滔。贾樟柯镜头下人物平静的心湖下也都是波涛汹涌的。用镜头表现出的平静下的潜流暗涌,这就是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生。 细节的巧妙 与变迁有关的几个物象: 四次出现的“三期水位线:156。3M” 韩三明手中的旧地址“四川省奉节县青石街5号”(而奉节早在97年已经划归重庆直辖市) 郭斌留给沈红最后一个七位数的电话号码(奉节的电话号码早已升至八位) 唐人阁客栈的招牌与西汉墓的发掘 13时40分沈红看到东明家墙壁的绳索上挂着的各式各样的钟表的所有的时光都定在13时40分--东明在挖掘文物过程中不断收集钟表,之后我网上查到因为在2002年1月20日13时40分,奉节永安镇政府办公大楼率先起爆,拉开了奉节旧城拆除的序幕——在贾樟柯心中,在那一刻,奉节这个城市就死了) 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背面的夔门 三明的1999年版第四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黄河壶口瀑布 应对长江,三明手拿10元人民币,默默地看着远处的夔门。 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已经换成了布达拉宫,因为以前翻江倒海、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已风采不再。随着三峡大坝水位的不断上升,夔门也将不再是原先的夔门。 贾樟柯用民工不经意以人民币指认故乡把对逐渐消逝的故乡的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后三明将人民币从有毛泽东头像和币值数字的正翻转回背面更是神来一笔。先正面后背面,也许在贾樟柯的心中,金钱和政治怎样也无法掩盖他们的心中的故乡 这些物象正寄托着贾樟柯的怀旧情怀。当拆迁办的领导应对移民的质问时也说:“当然有问题,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把它拆了……”桑田变沧海在两年里完成,这是神话,还是超现实?我想这也是贾樟柯在影片中多处运用超现实的原因吧 贾樟柯将三峡巨变作为超现实状态中的中国的一个标本--浩大的世界级三峡工程淹没的不仅仅是一个两千年的城市,也淹没了无数三峡人民祖辈相袭的家园。 关于“变戏法” 马戏表演变钱后,观众被强行收取学费,三明不给钱,被强行搜包却没翻出任何东西。但之后他做摩托车去找老婆时,掏出了几块钱;去旅馆又掏出了几块钱;见到麻老大时还拿出了两瓶汾酒;在旅馆里,发现他还有一个手机。可那个搜包的人竟然找不到这些东西。生活使老实巴交的人也有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如变魔术般的智慧。三明就是变戏法的好手。 另外,在原本漆黑的彩虹桥上,大款数一二三,彩灯就全亮了,不也像变戏法一样么?那里寄托了贾樟柯深刻的讽刺。 刘关张的反复出现 之前就提到过酒馆戴着刘关张行头的人,之后三明和工友交谈的时候,工友宿舍的电视里播放的也是电视剧《三国演义》,其中刘关张反复出现的镜头,无疑这也在暗示三明和工友兄弟般的情谊——到影片最后,他们将跟随三明一齐去山西煤窑应对可能随时降临的死亡。 刘关张在他们的江湖里打拼 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江湖。 江湖之上,每个人都是漂浮不定的浮萍。正如耍把戏的人说,人在水上漂。失去家园的奉节移民注定永远漂泊,失去黄河又将失去长江的华夏子孙在漂泊,失去传统道德、文化根基挣扎于物欲横流的中国人在漂泊,我们能抓住的东西又有多少? 江湖之中,每个人都得遵从江湖规则。当下中国的江湖,刘关张的兄弟情义,水浒的梁山义气,早已荡然无存,甚至连香港八十年代江湖片宣扬的黑白难分的江湖情义也十分稀缺。这让人感到的只有悲哀。 与沈红有关的细节: 影片中的沈红是果敢,坚强,聪明,美丽的。她一向在维护自我的尊严。 刘主席开不了郭斌的柜子,沈红一锤子就解决了,在那里就能看出她的果敢,这也为后面她的抉择做了铺垫。在片中沈红最多的动作就是喝水,而且平静优雅。在东明家里醒来觉得闷热,她打开墙上的风扇,对着风扇拉动外衣让风吹凉自我。这些都是为了让她烦闷的内心平静。 沈红是机巧的,她以护士身份从受伤青年口中套出了丈夫与丁亚玲的暧昧关系,猜测既成事实,她看似能镇静应对,但贾樟柯却巧妙地用旁边电闸的火花显现了她内心的波澜。 影片中三明多在奉节旧城穿梭,沈红却多在奉节新城行走,奉节的新城和旧城构成呼应,旧城还没有拆完,新城却已经开始有一点旧了。郭斌的旧情还没结束,新欢已经成熟,沈红只能在感伤中无奈的决断。 事先做好了决定见面难免心软,但沈红的那份犹豫早已随高塔升空了。被人抛弃伤了她的自尊,维护尊严的最好办法就是先在口头上抛弃对方。正如《东邪西毒》里的欧阳锋所说:我明白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办法是先拒绝别人。于是,沈红主动出击,用一个谎言挽回了自尊,同时也伤害抛弃她的丈夫的自尊。 没有了感情的婚姻最后完结了,沈红踏上了新的航程 此时影片出现了唯一的暖色调画面,大概暗示着沈红对未来的期盼与期望吧 个性的,与16岁有关 三明的女儿16岁(在东莞打工) 断臂老王的女儿16岁(在诺基亚打工) 叫春宇的女孩16岁(想出去打工) 马哥十六七岁(街头小混混) 影片大多镜头拍摄于2005年,16年前正是1989年。 激情飞扬的80年代凋零后中国处于更加迷茫的歧途。 16岁一代的命运与“失学”“打工”之类的词语捆绑在了一齐。 春宇们对前途的选取,似乎拆掉了中国偏远城乡未来发展的期望。这也是中国的现实,让人心寒与悲凉 各个地理空间的不一样主角: 两个来自山西的男女(沈红将去上海,三明原先在山西煤窑,最后又带领工友回山西挖煤) 奉节库区移民到广东辽宁 三明女儿在东莞打工 幺妹跑船到宜昌 丁亚玲来自厦门 山西是失去感情和婚姻的地方,也是煤矿工人的生命赌博场; 上海是长江的终结处,也是情感的寄托; 广东(广州、东莞)是打工者的去向; 奉节代表着即将被淹没的家园 失去家园的人们或去山西,或去上海,或去广东 但不管漂向何方,和滞留在三峡的人一样——永远都只是寄居者 Still Life ,Life Still 其实更喜欢《三峡好人》的英文名《Still Life》 "安定而宁静的生活"或者说"生活还要继续" 影片中,人们其实只是期望过着简单安定的日子,安土重迁也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然而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三峡大坝的建立,淹没的不只是三峡人的家园,还有那里两千多年的礼貌。 韩三明的找寻似乎是在找寻过去,那是过去的三峡,如今一切都变了,当年还年轻的麻幺妹也已老去,戏剧性的是原本没太多感情的他们随着时光的推移,感情却与日俱增了。影片最后韩三明似乎又开始了16年前买妻的轮回,我觉得其实不是轮回,如今至少他找寻到了与麻幺妹真正的深刻的感情——这也是中普通老百姓的深沉的感情。韩三明带着爱与期望上路了,尽管前面有不测,他也坦然无畏了 沈红找寻到的是她早已料想到的结局。她只是想给自我一个有尊严的解脱。可笑的是这对自由恋爱结婚的夫妻最后却分道扬镳。这两个故事似乎是人生的悖论。同样怀旧的沈红自我最后还是找回了自我的尊严,摆脱了内心的烦闷,也开始了她新的旅程。 生活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在自我的江湖里打拼 漂泊不定的码头,哪里有我们想要的生活? 尽管不太懂影片的名字,也不太懂影片的主题,依然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好片 也许不一样的人会看到里面不一样的江湖吧 三峡,江湖,江湖里的人们,好人 贾樟柯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也在找寻,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在自我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找到自我的答案 三峡好人影评(四): 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的是三峡地区移民搬迁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以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前往三峡库区寻找自我的妻子和护士沈红前往三峡库区寻找与自我多年不联系的丈夫为主线,以冷静沉稳的风格从两个向度展开了对社会人生的批判:一是借助于对三峡库区人民生活状况的描述,揭示出当今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和情感隔膜,表现了现代底层人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坚韧的抗争;二是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被物质所奴役而丧失了自由,在复杂的社会境遇中迷失了自我,人们在精神家园的追寻——尤其是美满感情的追寻过程中陷入困境,追寻的道路艰难漫长,结果难以预测? 一、家园的失落与生存之路的艰难追寻 《三峡好人》影片的英文名字StillLife本身就是“静物”的意思,“静物”隐喻着三峡地区人们物质的匮乏、生活节奏的迟缓。在影片中,三峡地区屋里陈设的物品得到了突出的表现,人物就在简陋的环境中生存,生活节奏也几乎停滞。沈红在县城的大桥上走着,其身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边响着的《两只蝴蝶》流行歌曲,使人感受到了现代礼貌的气息,然而这个镜头很快被连绵的群山和工人们正在拆除的残破的楼房所代替,底层的人每一天就在和瓦砾打交道,在阴暗潮湿的简单古旧的房屋里平静度日。在那里,那些整天光着臂膀轮着铁锹铁锤的“老鬼”们好像和整个现代礼貌断裂了,他们在以自我的强悍的身体与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抗争,但他们的精神只能在《酒干倘卖无》这首80年代走红的歌曲中得到亢奋和宣泄,他们的处境和现代都市的富丽繁华构成起强烈的反差。 在漂泊中追寻,可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现代底层人们无法躲避的宿命,《三峡好人》就表现出异常鲜明“追寻”意识。随着三峡水位的不断升高,本身就生活艰难的三峡居民面临着自谋出路的选取。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三峡水位线能够看作时代潮流的一种隐喻,历史已经走向了快车道,社会的潮水是那样的澎湃,个体只能在潮水中被动得随着水流,人自身安守家园的持续生活现状是不可能了,应对着旧的正在消失新的尚未完全建立的时代,三峡人被命运的潮流驱使着前行,经历着丧失家园重新寻找生存之路的煎熬。中国正经历着一场飞速的变革,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的物质欲望的极度膨胀,日 益沦为物质的奴隶,不择手段的攫取、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郭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然而在黑白两道上打拼的郭斌不可能带领人们走出物质贫乏的困境,走向共同富裕,或许它就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跟随他的小马哥正是为了维护他的利益在打斗中丧命,小马哥的结局其实就暗示着郭斌的结局。这些在底层挣扎上来的富裕人不可能带领当地人解脱物质上的贫困,那么当地的地方官呢?影片显示出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给底层人带来太多的机遇与福利。高峡出平湖,一桥飞架南北,的确是旷古未有的奇观。负责建设大桥的领导们悠闲的站立大桥上,欣赏着夜晚优美的景色,夸耀着大桥的宏伟,耗资的巨大。大桥上的灯亮与不亮,那些衣着整洁的领导们挥挥手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这种指点江山的气魄何其宏伟!但是,这时候他们是否想起那些为三峡建设付出血汗的“老鬼们?”他们看到的只是成就,看重的只是这些工程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根本就没有把眼光放到底层,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如果说宏伟的大桥(社会发展的代码)的确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话,那么移民纪念碑则是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的代表。那个怪怪的家伙,那个庞然大物,像个傻子一样呆立在三峡库区山坡上,与整个库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那样的不和谐 。这个社会的怪胎,它是怎样在这个繁华的世界中孕育出来的?郭斌的经历是不是能够给人们一些启发?。一边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毫无着落,一边是大肆的建立一些毫无用处浪费人力财力有碍观瞻的建筑。正如贾樟柯所说的,它根本就不就应在这个社会上被孕育出来,它早就应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当沈红清晨起床,从窗外望去,这个然大物从地上飞升起来,它升起地是那样雄伟,那样有气魄,就像是航天飞机一样被送上了太空(以致有些观众认为这是在发射航天飞机)。沈红望着这个庞然大物的消失,静默无声,在她悬挂的晃悠悠的衣服后面,又是一片绿茵茵的静谧。因为这个怪物的消失,环境恢复了它的魅力。在那里,剧中的人物什么也没有说,导演的批判是无声的,又是深刻的,它给观众留下了疑问和遐想?。如果说纪念碑展现出某些人具有官位思想以及经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与自然和谐热衷于建设形象工程的话,断臂青年的经历则侧重表现上层官员对下层民众疾苦的忽视或者无能为力。影片中,因工致残的断臂青年经济补偿的求迟迟不能解决,他们向厂方寻求补偿的愿望再一次破灭了,这时候沈红去领郭斌的物品,经过断臂青年和他妹妹的身旁,沈红的身影逐渐远离镜头的中心,断臂青年和他的妹妹始终占据镜头的中心位置,两个人应对 面无奈地站立在那儿,犹如油画中的静物,很久很久,直到沈红身影愈来愈小直至消失。导演对这个镜头的特殊运用,凸现了他们索赔之路的艰难漫长。再有,麻幺妹为了糊口不得不长年累月在船上飘零,和船工过着既像夫妻又不是夫妻的生活,韩三明的女儿不得不去“更南的南方”东莞打工,向沈红求助期望引介做保姆而无果的少女心中充满着迷茫和无奈?。这些人从内心深处不情愿离开自我生存之根,但在强大的历史的激流面前,每一个人显得是那样渺小,不得不被历史的潮流裹挟着前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另一方面,他们显示出自身的主体性,他们主动的选取,主动和现实进行抗争。韩三明找到了自我的感情但是拥有它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挣足“赎回”自我爱人的金钱。最终,他和那些赤裸着黝黑的肩膀的“老鬼”们喝酒、盟誓,选取了到黑矿中挣钱,电影结束时一个人在两座高楼之间走钢丝的镜头,正隐喻着他们的经历将充满人生冒险且难以预测。这一切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尊严、价值被忽视了,底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的人们的挣扎、隐忍、抗争,那种无声的沉默更使人感到一种血淋淋的震撼。 二、爱的丧失与追寻中的困境 影片折射出现代人的又一层面的困境那就是爱的困境。人们在不停地追寻自我精神得以栖息的爱的港湾,这种追寻因物质的限制或社会思潮的影响总是难以到达目标。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十六年前买回一个四川姑娘麻幺妹做妻子,一家人对她很好。但因为是买卖人口,麻幺妹刚怀上孩子就被公安解救并送回了老家。这次韩三明来到奉节为了重新找回老婆和孩子。此时的麻幺妹和一位老船夫天天外出经商。当两人历经波折最后相见时,韩三明问麻幺妹:“你此刻的老公 对你好不好?”“不算是老公,只是给碗饭吃。”回想起当初的任性无知,麻幺妹后悔了。“你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十几年了才来找我?” 她给老船工干活只是维持生计而已,生存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这基本的需要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精神追求的实现。麻幺妹和船夫天天在一齐,只是生活上相互帮忙相互照应而已,心中期望拥有感情却得不到感情,自我十多年的青春就和自我不爱的人一块儿在漂泊中默默地度过了。天天守在一齐的人没有感情可言,真正有情意的却两地相隔不能团圆,这或许是许多现代人逃不出去的困境。等到韩三明决定和他复婚,能够和相爱的人在一块的时候,心灵总该有个归 宿了,然而现实仍然是残酷的,韩三明务必设法还清麻大哥所欠老船夫的三万元债务,这三万元钱是当初麻幺妹来给船夫打工的报酬?还是麻大哥还不起老船工的债让麻幺妹的劳动来抵押?还是另有其因,影片没有告诉我们。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三万元钱成为她和韩三明不能团圆的障碍。韩三明与麻幺妹历经沧桑终归情感恢复享受感情的甜蜜,却已两鬓斑白,相见的时刻温馨却又短暂,他们的相聚中包含着多少生活的无奈、辛酸?。现代人的精神被物质所奴役而丧失了自由,他们真正能生活在一齐还需要艰难的路程,且前途未卜。 护士沈红独自来到奉节寻找失去两年联系的丈夫,在追寻爱的过程中也是身处困境。她的丈夫郭斌几年前不满足厂里的状况走到外面创荡,最终成为县城里的“大人物”。感情上郭斌对沈红的抛弃,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时空的限制,事业的需求等等,但最终原因还要归因于物质与色欲的驱使,男人们喜新厌旧不能持续对忠贞感情的坚守是造成许多女性遭到遗弃的主要原因,留给沈红的过期电话号码就能说明问题。巫山云雾茶的出现本身就有这种隐喻好处,战国大诗人宋玉的《高唐赋》中记载,楚怀王以前游历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分手时神女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神女自荐枕席的神奇的传说千百年来给人留下了无数遐想,逐渐成为中国男性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挥之不去的情结,已经积淀为一种浪漫梦幻的文化无意识,能与理想的情人云雨一番,这正是当今有点金钱有点地位的人的情欲追求。但是要满足这种理想就要突破现有的伦理秩序的限制,电线短路冒出的电火花,本身就隐喻着一种不祥的结局,一种因丧失了应有的秩序所造成的恶果。感人的是,应对残酷的结局沈红并没有像现实中的许多被遗弃的女性一样痛 哭流涕死缠不放,甚至闹个鱼死网破,而是带着伤痛以“我已经有了人了”的谎言维持着自我做人的尊严,在三峡大坝旁,以最后的拥抱和舞蹈结束了一段感情经历。或许沈红的隐忍在某些人看来有点逆来顺受,实质上是她在对当今的男人尤其是郭斌有了清醒的认识而做出的主动的选取。沈红和东明在舞场等郭斌,过了很久不见郭斌的踪影,沈红说:“他以前从不跳舞!”东明答道:“应酬嘛!”沈红直言:“也就是逢场作戏吧?”在官场在情场男同志都能够逢场作戏,即使真的有了外遇,男人与男人之间仍然是朋友是哥们儿,一旦败露,作妻子的往往是最后一个明白自我丈夫红杏出墙的人。沈红对东明说的另一句话“你们男人就喜欢互相包庇”就一针见血得道出了男女两性在情爱关系上的境遇。这足以说明沈红对自我最终的结果是有着心理准备的,她这次来三峡在某种好处上只是为自我以前拥有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画上一个句号,寻求一个明确的结果而已。人生、感情本身就是一种过程,一种追寻的过程,理想的感情对某些人来说或许一生都难以企及,但是就是在追寻中人生、感情获得了好处。 韩三明和沈红的两条线索并不交叉,“沈红的故事,镶嵌到三明的段落里”,两条线索并列发展而呈现出互文性,韩三明、麻幺妹没有爱人相伴的艰难苦痛能够从沈红的情绪表现中得到理解,沈红以后的感情追求能够预测会像韩三明一样充满的历险。韩三明和麻幺妹非法结合的婚姻历经磨难却因双方对爱的坚守而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沈红和郭斌自由恋爱结合的婚姻却因男方的背叛而各奔东西。影片似乎以这种反讽的结局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日益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日益注重物质与情欲满足的潮流中现代人该如何处理自我的情感问题,是持续韩三明和麻幺妹的那种传统的质朴的婚姻还是像郭斌一样为了实现自我的“宏伟志向”为了满足的自我情欲而抛弃对忠贞感情的坚守?(lz13)那种与贫穷艰难相连的传统婚姻似乎缺乏现代的浪漫,但那种刻骨铭心,那份执著坚贞正是许多现代年轻人的代表沈红所孜孜以求的,不幸的是,她的这种追求被物欲的洪流击打的四分五裂。作为新一代年轻人的代表的她期望寻找自我心灵得以憩息的港湾,寻找到自我充满着温馨的爱的家园,但影片暗示出她的路仍然是那么漫长而艰难。 《三峡好人》是现代底层人在充满不安与骚动的社会境遇里对自我的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追寻的缩影,人们对物质、精神的追寻尤其是对爱的追寻是无止境的,正如贾樟柯所说:“在危机四伏中,人留意翼翼地往前走。一方面是生命的危机感和紧张感,一方面是高难度动作中的浪漫。”的确,这是一种浸透着血汗与泪水的追寻,是一种走钢丝似的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高难度的追寻,但又是浪漫的追寻,在追寻中呈现出崇高,呈现出诗意。 三峡好人影评(五): 总结一些有关三峡的电影,有《巫山云雨》,《巴山夜雨》,此刻又有了《三峡好人》,这些都是反映民生和时事的电影。由于号称世界第一大坝的建设导致库区原居民不得不搬离家乡,有些人不得不到遥远的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有些去了辽宁,有些去了浙江,还有些去了广东。这使得这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很不适应,在他们的心里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脚下没有根。他们扎根的地方正被奔流的江水淹没,大口大口的吞咽,那里像是从来都没有人住过一样。 贾樟柯在这个背景之下拍摄了本片,但是他的侧重点是外地人的寻找,而不是当地人的失落感。本片中两条线连接,两个主人公各自寻找着自我家乡的人或者本来就应属于自我家乡的人。当地人没有了家的感觉,而有家的人却来寻找不要家的人。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微弱的联系,一是两者都是山西人,二是男人打工的头是女人寻找的丈夫,但是两人并不认识。 电影的元素依然是贾樟柯一贯的风格,流行歌曲,电视新闻,弱势群体,破落的地区。 说到那里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虽然贾樟柯已经走出山西,走出世界,但是他所关注的对象主要还是山西人。只但是《世界》是把背景设在大都市的北京,《三峡好人》则安排在人心惶惶的三峡地区。只但是他不再只把人物囿于山西,以山西人,山西环境刻画人物心理和人物命运,只但是他已经一步步安排,从《任逍遥》以后他镜头下的山西人必定走出山西,他关注的是山西人在中国这个大地理范围内能不能逍遥。 只是在本片中没有给出逍遥自在的答案,却透着一股潇洒之气。男主角韩三明对前妻说,我会带你回去的,等着我。女主角说,我们离婚吧。这样的坚定的,充满信心的口气,在贾樟柯以前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以前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犹疑不决,不知所措,有一招没一招的活着。 本片只是利用了三峡建设过程中当地人的心理变化跟主角人物有相通之初,并且把人物放在三峡大坝边才有了很强的时代感。韩三明带着在三峡认识的朋友一齐回山西挖煤这样的结局显然也是结合了那几年矿难频发的时事。 这样的潇洒就让人感觉有一点“悲壮”,这些农民工就像三峡地区的人们一样过着“流浪”的生活,因为到哪里他们都没有家的感觉,而且有可能就是有去无回。某报说去年韩三明在某国得最佳男主角时还在家乡挖煤,现实跟电影结合丢失了潇洒感,突出了“悲壮”感。题外话,我跟朋友今年一齐重温本片时,朋友好奇,给影片中韩三明的手机号发信息,对方回信说,“多谢”。但没有说自我是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青铜葵花故事由来与观后感阅读
- 下一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_海上钢琴师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