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变身“小妖怪”现身网络,引发关注与争议 传统文学形象的改编,不应被“泛娱乐”格式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35 文汇报 张祯希 参加讨论
最近,某动漫作品的宣传短片中,哪吒以颠覆形象登场:他顶着黑眼圈与深色烟熏妆,不时露出两排阴森的牙齿,口中唱着“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对仓皇逃窜的路人暴力相向。一直以小英雄形象出现的哪吒,这一次为何成了“街头小霸王”? 尽管短片尚不足以成为评定一部作品的依据,但其引发的争议却具有普遍意义——文化产品策划创意过程中有个流行词叫“人物设定”,一些改编为吸引眼球、博取票房,会故意追求“人设”的颠覆,脱胎于故事、传说、神话的传统角色也包含在被颠覆之列。然而,许多传统角色承载的精神价值已经积淀成为其形象的一部分,面对它们,改编的禁忌在哪里?如果只是为了所谓娱乐搞笑,混淆了是非、真假或美丑,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背离的创意,还能让人接受吗? “文化文学经典及其人物,是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可以根据生活发展变化,予以新的解读。”文化学者、作家孙颙表示,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当代想象力的载体,“但是颠覆性的改造应该慎之又慎。尤其是动漫的主流受众是少年儿童,一些所谓又贱又坏的形象设定,对于儿童的心灵成长不利。” 传统文化为当今动画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近年,国产动漫纷纷聚焦家喻户晓的传统形象。对这些形象的开采手法十分多元,有的对人物故事做更符合当下审美逻辑的改编,有的索性让传统人物“穿越”到当下。这样一来,动画作品既能借力大众熟知的文本优势,又起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最近播出的一部神话动画就用新故事、新叙事,展现传统经典。白蛇报恩的故事被嫁接到了柳宗元名篇《捕蛇者说》的历史背景下,用捕蛇少年与白蛇之间的情感,◆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对应传统文本中那段跨越世俗偏见的崎岖爱恋。 有的“故事新编”脑洞开得更大,索性将经典人物挪到当下。以漫画形式连载多年,有部网络评分达到9分的动画片中,东海龙太子、玉兔、啸天犬、刑天、精卫等神话人物都成为了需要挤班车、赶工期的都市上班族,而哪吒、红孩儿则成了需要补习数学、英语的小学生。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中,角色偶尔展露的“神性”,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次古典神话知识大科普。 经典人物并非不能跳出既有叙事。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解读传统经典,优化角色设计,将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内容融入创作之中,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这种改编是有前提的——有学者提醒,作为文化产品,不可忽视其塑造观众性格和认知的功能,另类的角色人设会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个性设定”带来什么,需要创作者思考 甚至警惕。 改编活化过程中,“时代表情”需要与文化传承共振 “文创产品及其开发、销售,更多的是围绕意义的挖掘、生产、消费与传播,不能用片面颠覆甚至恶搞的方式吸引眼球。”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任健教授认为,文艺作品通过合理的时代性改写,从传统母本中采集烛照当下的精神价值,方能引发传统文化与当下人心的共振。经典人物不仅是视觉形象,还蕴含着时代记忆叠加而来的精神文化价值,在活化的过程中更要坚守、尊重其背后的意义。 “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得以传承,就因为其鲜活“时代表情”下从不缺位的正向精神价值:产生于抗战时期的《铁扇公主》展现出了冲破束缚抵御外辱的精神气质;上世纪中叶拍摄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洋溢着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近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则用一段温情的原创故事,将齐天大圣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展现强者的内省与成长。孙悟空像一个跨越年代的童年精神偶像——强大、勇敢,喜创新、有担当,带给人们面对外在挫折与内心恐惧的勇气。 颠覆性的“反英雄”书写是此次相关短片不能让一些观众满意的关键。当年,《哪吒闹海》也尝试大胆创新。作品删去了《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复杂的神怪背景,在人物关系与动作设定上,也放弃了同时期动画中常用的戏曲程式化手法,以接近生活的风格展现神话。角色作为“人”的一面被放大,恰恰符合了当年的时代潮流。有评论认为,哪吒可以从稚嫩可爱的小英雄变成为样貌夸张、举止粗鲁的混世魔王,但是其疾恶如仇的性格特质却很难被观众忘记,受到儿童喜爱的动漫作品,在创新时可以加载流行的“萌”“可爱”元素,也需要小心避开“怪”“残忍”的泛娱乐套路雷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展现传统文化魅力,过更有意义元宵节
- 下一篇:故宫里闹元宵,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