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意味的扶贫故事——评李明春《山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09 文艺报 白 烨 参加讨论
李明春的中篇小说《山盟》甫一发表,便受到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他对当下农村生活如数家珍般的熟谙程度,对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和一再打磨的认真态度,都让我为之纫佩,为之叹服。 《山盟》由精准扶贫入手,既写了扶贫工作在石家梁村进展的步履维艰,又由相关的人和事牵引出乡村小学的霸凌现象、乡镇官员的势利作为,以及石姓家族三代人扎根乡土的接力奉献,这便使作品由扶贫事项进入又超越了扶贫本身,而具有真切揭示当下农村的生活现实和精神现状的更为丰厚的意蕴。 单就作品里扶贫的内容来看,《山盟》的写作就别有洞天。不同于那种大面积、大声势的集体性扶贫,石家梁村的扶贫,是下乡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的精准扶贫。石家梁村第一书记石承要帮扶的是两户人家:单身汉凯子、鳏夫冬哥和儿子山仔。凯子流浪成性,还死要面子,压根儿就不愿当什么扶贫对象,他还有一套自己的说辞:“人穷骨气硬,不要人施舍救济。”石承到处追逐着凯子,还要好言相劝。给他找了摆摊卖水的生意,他嫌有人讥笑,甩手不干;又给他找了一家餐厅的杂役活计,又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扬长而去。而另一个扶贫对象冬哥,因没钱医治腿病已不能下床,需要儿子在身边照顾;而儿子山仔每天要跑十多里路到镇上上学,又因在学校遭受镇长儿子无端欺凌奋起反抗时刺伤了对方,面临着要被学校除名的处理。因此,石承帮扶冬哥的当务之急,是要先尽力解决山仔失手伤人一事及其面临的失学危机。两个贫困户的烦心难事一一摊出来之后,问题就显而易见,石承所担负的扶贫任务,并非简单的经济帮扶,生活改善,而是关涉到当事人观念的转变、处境的改变等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工程。这样一些异乎寻常的帮扶对象,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应对的帮扶工作,把一些地方在精准扶贫中问题的难度、工作的力度,都真真切切地揭示出来,这既拓展了人们对于扶贫工作的已有认识,也引发人们对相关现象和有关问题的反思与追索。 遇上凯子、冬哥这样的“老大难”对象,石家梁村的扶贫工作真是难上加难。但曾是当年红军创建时期的发源地一部分的石家梁,自有解决问题和克难攻坚的深厚内力,这就是以现任第一书记石承、前任第一书记石现为代表的党的基层干部不改初心的坚守和坚忍不拔的努力。年轻干部石承所以能克服种种家庭困难,一头扎到石梁村专心致志地扶贫,除了自身保有责任感之外,老父亲石现的督促、支持与点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而老父亲石现所以在县民政局长的职位上退休之后,仍不遗余力地倾心于扶贫,又在于石现的父亲石新当年义无反顾地参加“闹红”,革命成功之后又返乡务农,把余生都投入了改变自己家乡贫困面貌的工作。石家三代人既献身于革命事业,又投身于扶贫建设,秉持的就一个理念:“只有共产党才管穷人”,“没有穷人就没有共产党”。共生共荣,相辅相成,这就是他们对于共产党与人民关系的基本认知。石家三代共产党人一直信守这样的根本理念,也不折不扣地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前赴后继地传承着这样的理念,这是比困难更大的能量,比钢铁更坚的强力。因此,在石承、石现父子的耐心帮扶与悉心工作下,凯子终于在有所悔悟后找到了更适合于自己的“知客事”的工作,山仔在各方努力下重新回到清河镇中学上学,冬哥也筹够了治疗腿病的费用安上了假肢。一切都在各种力量的合力促动下悄然改变,看到“贫困户脸上的笑容”,石承“心情很坦然”,因为这一切本是必欲达到的目标,必将实现的心愿。 总体来看,《山盟》写得很接地气,故事都是日常化的细琐生活,人物都是平民化的乡里乡亲,这使作品通体呈现出平实与平朴的艺术本色。但在这种脚踏实地的故事叙述中,却也闪现出神来之笔,使作品内核彰显了,气韵也生动了,那就是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当年“闹红”时刻写在山上的岩壁标语:“共产党是给穷人找饭吃的政党”。这条刻在大山岩壁上的红军标语,道出的是当年红军闹革命、共产党打天下的最初宣言,这样一个镌刻于90年前的红军标语的昭然呈现,既使作品陡然拉大了历史的纵深度,又使作品豁然增添了精神的丰厚度。它使人们回想起共产党人依靠穷人闹革命、领导人民打江山的光辉历史,也使人联想起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 扶贫攻坚是现实的工作,而“不忘初心”是永远的信念,这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通过扶贫而使乡民特别是老区的乡民脱贫,是改变当下一些农村贫穷现状的需要,也是共产党人信守和兑现原初承诺的需要。至此,《山盟》就在别具一格的扶贫故事中,释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记忆,跨越时空的存在
- 下一篇:一场特殊的精准扶贫(报告文学)